我们的“炮弹”都往哪发了?多问一问,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纠偏纠错,提高“命中率”。“做”是基本的,“做好”才是根本的,一切没“做好”的做,都是白做。我们的干部要力戒一切形式主义,经常检查追问“往哪发”“落在哪”“命中了没有”,看看有没有放“哑炮”“空炮”和“礼炮”,看看哪些是“虚弹”,哪些是“臭弹”,及时发现问题,倒逼问题的解决。
多问一问“炮弹”往哪发了,体现的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折射出的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精准科学的方法。在一次次追问中让“做了”变成“做好”,各项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弹无虚发。
(2018年2月7日)
近日读书,读到书中一句话“每一个生活在当代世界和当今中国的人,是不能不政治的。”读罢此言,掩卷沉思,不禁感慨万分,感触颇多。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或许是对人“是不能不政治的”一种很好的诠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是不能不政治的”。然而,现实中,对政治不以为然或真戏假做、假戏真做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觉得政治是“搞政治的人”的事,自己是搞业务、做学术或吃技术饭的,似乎跟政治沾不上边、搭不上界,感到隔得远,与己无关,于是对政治漠不关心、毫无兴趣,常常处于绝缘状态,有的甚至平时连党报党刊、《新闻联播》都从来不看,对大情要事、形势变化从来不问;有的却对政治有一种偏见、成见和误解,觉得政治太“高冷”,视政治为异物,甚至认为政治就是整人,是搞斗争、玩手段、弄权谋,于是害怕政治、远离政治;有的则把政治纯粹当作了一种说教,整天热衷于抽象的概念和口号里,或多半停留在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浅尝辄止上;还有的沉湎于政治游戏,而且入戏很深,成了“戏精”,口头讲政治,实质说归说、做归做,表面讲政治,暗地里却背道而驰、反向而行,等等。政治是现实的,也是具体的。这些年来,大凡“不政治”的人都或多或少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甚至摔跤、翻船,栽“大跟头”、出“大问题”,让人唏嘘,更让人警醒。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政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现实里。政治是什么?它首先是一种信仰。“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人活在世上,总得信仰点什么,国无信仰不兴,人无信仰不立。而且,不仅要信仰点什么,更重要的是还要看信仰什么,不能像有的人那样,信鬼神、信“大师”,信那些虚无缥缈不靠谱的东西。信仰出问题,迟早得出事。政治是一种守正。就是恪守正道,有原则。明事理、懂规矩、守纪律、讲是非,便是做人做事乃至做官的正道,一些政治上出问题的人都是在这些问题上有瑕疵开始的,社会终是秉持正知正念正行者的天下,倘若有了正知正念正行,便守住了骨子里的那份“正”。政治是一种立场。人对任何事物都会有一种态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鸵鸟”是做不成的,绅士也是做不好的,很多问题绕不开、躲不过、避不了,不是代表这个利益说话,就是代表那个利益说话,都得有自己的立场、观点和看法,这就是现实。政治是一种人心。延安时期,毛泽东曾问胡耀邦什么叫政治?胡耀邦说了很多,毛泽东说,“没这么复杂,政治就是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做争取人心的事,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由此看来,信仰、守正、立场和人心,谁能缺得了、少得了,谁又能脱得了干系?无论是搞政治的,还是不搞政治的,概莫能外,这便是人“是不能不政治的”的缘由所在。人倘若“不政治”,便成了无头苍蝇、无魂躯壳。
人“是不能不政治的”不是表表态、说说而已,它既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能力;既是一种觉悟,更是一种担当。“不能不政治”便是要学会善于把我们的一切包括人生“置于政治的角度下透视”,用政治的“望远镜”登高望远,用政治的“显微镜”见微知著,注意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有政治敏锐性、洞察力和鉴别力。很多事物和现象一旦从政治上去透视,人生便有了高度和自觉。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即便是那些所谓跟“政治”关系不大的工作,都“不能不政治”,都不能在政治上说糊涂话、做糊涂事,“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特别需要说的是,作为党的干部,更“是不能不政治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要始终记住“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是不能不政治的”。
(2018年2月14日)
清代郑板桥有句传世名言叫“难得糊涂”,这实际上说的是一种境界和处世哲学。同样的道理,在不少事情上,也不要过于“聪明”,或自以为聪明,有时“不聪明”其实是最大的聪明。
曾被毛泽东称赞为“政治开展,经验亦多”的袁国平,是新四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开拓者和领导人,在他的眼里,腐败是从公私不分、占公家便宜开始的。他在给侄子的信中写道:“或许有人要说我们是太不聪明了,然而世界上应该有一些像我们这样不聪明的人。”国学大师饶宗颐一生与书为伴,与诗为偶,终生求是、求真、求正,成了达古通今、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国学泰斗,然而他自己却说:我觉得我是个傻瓜,没人像我这样。一个自称“不聪明”,一个自喻为“傻瓜”,实则反映了聪明者的聪明之道,揭示了真正聪明的“密码”。
人的本能,都是追求聪明、向往聪明的。但在有些事情上,却需要一点“不聪明”的劲儿。这种“不聪明”,就是在原则问题上不变通、不通融,讲认真、守得住,有时就得认点死理儿,有点“一根筋”;在是非问题上不投机、不钻营,敢担当、有硬气;在价值追求上不追名逐利、不跟风起哄、不随波逐流、不心浮气躁,有定力、有风骨。
不过,现实中有些人似乎不太明白这个道理,硬“装聪明”的有之,“聪明”过头的亦有之。有的在公与私问题上,总喜欢占小便宜,打小算盘,贪一己私利;有的在是与非问题上,习惯于“装睡”“叫不醒”,爱打擦边球、走钢丝,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做一些似是而非的事,特别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当骑墙派;有的在虚与实问题上,热衷于玩虚的、搞假的,尽干一些“云罩雾绕”“虚头巴脑”的事,表面文章做得漂亮,甚至阳奉阴违、欺上瞒下,做“两面人”,当“两面派”;有的在名与利问题上,“小脑瓜”转得飞快,“小动作”频频,还搞一些掩耳盗铃的事,等等。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纸是包不住火的,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总觉得自己做一些事、搞一些名堂是天衣无缝、神不知鬼不觉的,有的则以为自己演技好,而且左右逢源,会有人“罩着”,出不了事。更有甚者看到周围或身边的人搞小聪明、耍小伎俩得了好处、占了便宜,甚至得势又得利,于是也跟着来。这些其实都是在自欺欺人,都得为自己表面“聪明”实则不聪明买单。这些年来,那些特别会“来事”和过于“聪明”的人,或被撕下面具,或自己掉入“坑”里,或占小便宜吃大亏,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落个鸡飞蛋打、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不禁让人唏嘘。
聪明莫过“不聪明”,既是一种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更是做人做事做官的一种清醒和自觉。这里所谓的“不聪明”,实际上心里最清楚,在公与私、是与非、虚与实、名与利等问题上,自己的屁股应该坐在哪儿,什么是自己应该而且可以追求的,什么是自己不能也不必向往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跟风不起哄守定力,不耍奸不耍滑有风骨,真正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这种“不聪明”是心中有数和心中有戒的“不聪明”,这种“不聪明”实乃最大的聪明。
(2018年2月28日)
春节一过,收心开工是第一课。今年是改革发展等各项任务“施工”的高峰期,任务重、事情多,怎样尽早尽快排出工序,抓紧施工,落实到位,“施工队长”至关重要。
从实际情况看,不落实的原因有很多,但根子往往出在一把手。有的喜欢踢“半场球”,习惯搞“半拉子工程”,热衷剪个彩、揭个幕、奠个基、作一通报告,到现场“挥挥手”“鼓鼓掌”,就算以示重视、完事大吉了,成了“只摆花架不种花,只摆谱架不弹琴”;有的则满足于作作批示、画画圈,把“说了”当成“做了”,把“做了”当成“做好了”,既不管“下文”如何,也不听“下回”分解,当起了甩手掌柜;还有的却信奉“不干不够意思,干点意思意思,干完没啥意思”,或所谓“不落后头,也不出风头”,虽挂帅却不出征,虽坐诊却不号脉,成了“泥菩萨”“稻草人”,等等。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当天气转暖、群雁回家时,雁群在天空中飞翔,最重要的是领头雁。头雁勤,群雁就能“春风一夜到衡阳”,而头雁惰,只会“万里寒云雁阵迟”,这就是“头雁效应”。一把手就好比领头雁。《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邹君患之,问左右。左右曰:“君好服,百姓亦多服,是以贵。”君因先自断其缨而出,国中皆不服长缨。一把手拿出“邹君断缨”的勇气,带头抓落实,与各种形式主义的套路决裂,便会形成头雁先飞领飞、群雁跟飞齐飞的壮丽景观。
一把手作为“施工队长”,就是要多拿“图纸”进“工地”、到现场。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县城大街上摆开桌子,与群众交流,直接听取群众意见。群众在哪里,现场就在哪里;矛盾、问题和困难在哪里,“工地”就在哪里。现场和“工地”往往是风口浪尖,要到那样的地方去接最烫手的山芋,到矛盾的漩涡中去排难除险,拎着乌纱帽干事,而不是捂着乌纱帽做官。欲让人服从,得先让人服气。“施工队长”到现场、进“工地”,多钻“矛盾窝”,变“给我干”为“跟我干”,则能一呼百应、群而效之。
作为“施工队长”,就是要精准组织施工,抓好“作业面”,随时随地解决问题。邓小平说:“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群众也说,领导干部待在上面不下来是官僚主义,下来不干事、不解决问题就是形式主义。“施工队长”要既当指挥员,又当“施工员”,知道派什么“活”和怎么派“活”,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和怎么干,把任务细化到环节,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哪里工作困难多,哪个环节问题大,“施工队长”就要到哪里去,帮助、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什么事情最需要办、就亲自去抓什么事情,什么事情最难办、就带头去解决什么问题,一件件抓落实、一项项抓兑现,方能干一事成一事。
一把手是一面旗,迎风一招,让众人响应而去;是一面镜,做得好让人找差距;是一个标杆,有一个刻度在那,让人照着学。抓落实,卡在一把手,难在一把手,重在一把手,成也在一把手。
(2018年4月9日)
近日与一位基层干部交流,他谈到,经常说要顾全大局、围绕大局、服务大局,可自己身处一线,整天忙于事务,既无暇也不太会去“仰望星空”,到底什么是全局,怎样才能知全局、看全局往往似懂非懂。
前不久看一个材料,说陈云同志当年主持财经工作期间有一个逛市场的习惯,百货商场、杂货铺他也喜欢看。有一次他去看一家只有5平方米的小店,见有个戴瓜皮帽的人手拿个水烟袋坐在后头抽,他说这个人是在思考进什么货、出什么货,该给顾客准备点什么东西。后来他经常引用这个例子,说我们需要这种戴瓜皮帽、拿水烟袋的人,能够站在较远的地方去看全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看全局就是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去研究和把握事物运行之“形”、发展之“势”。下棋的人都懂得一个道理: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井冈山时期,有一次他站在黄洋界上问战士,从这里你能看多远,战士们你一言我一语说能看到江西,还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接着大家的话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这既是一种胸襟、眼界和格局,又是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汉书•丙吉传》中讲到一个故事。宰相丙吉出门遇到行人斗殴,却不闻不问,驱车而过,当有个农民赶的牛步履蹒跚、气喘吁吁走过时,却马上停车询问缘由。下属不解,问丙吉何以如此重畜轻人。丙吉回答说:“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由“牛喘”而观“气节”之变,正是落叶知秋、见微知著看全局。
不会看全局的人,难以知未来,也难以保局部,只会盲人摸象,凭感觉走路。现在,有的人总觉得全局是“知乎上”的东西,得由高层或者大人物来思考,自己人微言轻,用不上操那份心;有的或则居“庙堂”常被“浮云”遮蔽了双眼,或则处“江湖”却让“假相”忽悠了心灵;有的习惯于本位主义,盯着自家“菜园地”,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置全局于不管不问和不顾,甚至干出“挖墙脚”的事情来,等等。
看全局,首先得学会“站在较远的地方去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避免“当局者迷”,有时候就得“跳出来”看,以旁观者的姿态审时度势,以超脱者的状态瞭望观察。其次得学会“站在高高的地方去看”。看全局不但要有角度,还要有高度,有政治高度、思想高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这种高度则视野开阔、胸襟开阔、看得更远。还得学会“站在静静的地方去看”。水静下来才会清澈,人静下来才会清醒。远离喧嚣、浮躁、嘈杂和焦虑,远离各种功利,我们自会看到平时难以看到的东西。
时不时慢下脚步、腾出时间和精力,站在“较远的”“高高的”和“静静的”地方去瞭望“诗和远方”,会让我们的路走得更稳更远。
(2018年5月3日)
人们在谈论某个人不合群、脱离大众或不切实际、与社会脱节时,常常用“不食人间烟火”来形容。的确,现实生活中,身上缺少“烟火气”的人并不鲜见。
比如,有的人官气、“衙门味”很大,总是高高在上,泡在文山会海里,脚不沾泥、手不沾土,说话办事云山雾罩;有的人贵族气、“少爷味”很浓,吃穿住行特讲究,热衷于讲排场、耍派头,俨然一副与众不同的样子;还有的人娇气、“大小姐味”很足,文件包有人夹着、水杯有人端着、外套有人拿着,独自出门甚至不会坐地铁、不懂上网购物,站在ATM机前一脸茫然;还有的人书生气、“迂腐味”很重,等等。
“烟火气”说白了就是一种生活气息,缺少“烟火气”的人,便少了生活的情趣,人生变得苍白无味。领导干部倘若缺少“烟火气”,说话办事就会与群众隔着一层,特别是在制定政策、出台文件时很容易闹出笑话来。多些“烟火气”,说到底就是多接地气,意味着善融入、带温度、有魅力,更富人情味,既能走近群众,也能走进群众,成为一个可亲可近、让人舒服的人。
多些“烟火气”,就是要多交百姓朋友。焦裕禄就是一个善交百姓朋友的典范。他曾经与基层干部、农民和技术员组成调查队,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他还会住进老饲养员的牛屋,讨教治沙的真经;他走到哪个村都有熟人和朋友,群众亲切地称他“老焦”。人民作家柳青也是一个多交百姓朋友的榜样。有人说,到农民里面去找他都分不清哪个是柳青,从穿衣打扮到容颜,就一个关中老百姓的样子。《创业史话》这幅画中有个细节,当年柳青席地盘坐与农民拉家常,他手中抽的旱烟袋是农民随手递给他的。柳青是真正跟老百姓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所以上级文件下来他都知道房东老大娘是哭还是笑。
多些“烟火气”,就是要常过普通人生活。当年习仲勋下放洛阳耐火材料厂时有一习惯,每天上午9点都会去厂里的大澡堂泡个热水澡,一块儿泡的经常有下夜班的几十个工人,他总是边泡澡边与工友们说着工厂的事、家庭的事、国家的事。常过普通人生活,可以体会到平常人的酸甜苦辣,感受到生活的不易。
多些“烟火气”,就是要常去街头巷尾转转。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都是冒“烟火气”的地方,那里有火热的生活,有生动的实践,有“活跃跃的创造”,那里还有鼎沸的人气、嘈杂的吵闹,有鲜活的群众语言。当年陈云就有一个逛市场的习惯,他连百货商场、杂货铺也喜欢看。常去街头巷尾转转,往往能听到真话、看到真相、找到真情。一位退下来的老同志说,他当年最喜欢去街头巷尾、大院门口,与那些修自行车的、补鞋的、摆地摊的百姓聊天侃大山,在那样的地方,可以熏陶到“烟火气”。
“烟火气”沾着泥土、冒着热气、带着露珠,是真正的接地气,并不是土气、痞气和江湖气。领导干部多一些“烟火气”,能更好地和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更好地赢得群众信赖、得到群众拥护。
(2018年6月5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无论是说自己还是说别人缺点,似乎成了一件很难办、很纠结和很尴尬的事情。不少人或避重就轻、隔靴搔痒,或旁敲侧击、声东击西,总喜欢把缺点说得很巧妙、婉转和艺术,好比“思想按摩”,让人听得舒服,易于接受,于是出现了“自我批评谈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的怪现象。正是在这种风气下,“好缺点”应运而生。
所谓“好缺点”,就是表面上讲缺点,实际上变着法子表扬,拐着弯兜售优点。比如,讲某个干部缺点时,说他“批评人过于严肃”“加班太多不注意身体”“平时太顾工作,家里照顾太少”“一心扑在工作上,锻炼身体不够”,等等。这样的“好缺点”,说者乐滋滋,听者美滋滋,领导知道了也找不出毛病,可谓皆大欢喜。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终归是有缺点和不足的,而且缺点就是缺点,不应该变成优点。探究“好缺点”现象的原因,还是好人主义在作怪。一些地方和单位,常常是“上级对下级宠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同级对同级哄着让着,对明摆的毛病缺点和不良风气也是忍着看着”,面对他人身上的缺点往往“不说话、说好话、好说话”的有之,尽放些“空炮”“哑炮”甚至“礼炮”的亦有之。《战国策》中有一名篇,叫《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是大臣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结果因为“妻私我”“妾畏我”和“客欲有求于我”,而被妻、妾和客所美化。现实中这种“好缺点”现象,正是或“私”或“畏”或“有求”的结果。
“好缺点”,既是一种“烟幕弹”,又是一种“迷魂汤”。其危害,一是坑害了干部,二是败坏了风气。“好缺点”是一种“语言贿赂”,它让一些干部飘飘然、昏昏然,看不清、看不透自己身上真正的缺点,陶醉、麻痹在自我认知中,延误了“治病”的时间,错失了改正缺点的机会,让真正的缺点在“好缺点”的掩护下逃之夭夭,最后病入膏肓。近些年一些落马者感慨,倘若当初有人及时指出他们身上的缺点,有可能不至于愈演愈烈,这虽可能是他们的某种借口,却也引人思考。陈云同志在《论干部政策》一文中曾呼吁,对干部不要“抬轿子”。“好缺点”就是故意在“抬轿子”。如果让“好缺点”现象不断蔓延,而且形成气候,就会毒害整个风气,甚至在政治生活中形成严重的“雾霾天”。
“好缺点”,既是一种障眼法,又是一种假把戏。得善于剥去“好缺点”的美丽外衣,对其层层深入剖析,不可一带而过,听之任之、听之信之,更不可一笑了之,不当一回事。得敢于对那些喜欢讲“好缺点”的人进行直言不讳的批评教育。好人主义绝不是好人,而是对己对人不负责任的表现,不能让这些人得到好处、占到便宜,得势又得利;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得真讲缺点、讲真缺点,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2018年6月22日)
改革开放40年之际,人们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思考。悠悠万事,用人为大。改革再出发,关键还是人。新时代的改革行稳致远,需要一大批与时俱进的改革者。
“一条心”的改革者。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面对“动奶酪”的改革,有的人半心半意,常常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对别人要求坚决,改到自己头上时则退缩,改革的蓝图往往写在纸上、停在嘴上,甚至走不出会议室、落不了地,总是悬在半空;个别人三心二意,甚至假心假意,表面在改,暗地里打着小算盘,甚至找退路、寻他路,心思用在了歪门邪道上……改革最重要的是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真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话往一处说,事往一处办;最需要一心向党、一心为民、一心改革的人,最需要能够横下一条心,能够豁得出去的人。
“一股劲”的改革者。现在有些干部有一种松劲心理,有的人开始有“歇歇脚”“喘喘气”的想法,总想躺在成就簿上睡会儿觉,甚至在鲜花和掌声里飘飘然;有的人觉得改革越往前走,难度越大、风险越多,于是开始放缓乃至停下脚步来左右观望,因畏难或怕担责而变得缩手缩脚、畏首畏尾,“懒得改”“改不动”成了一些人的心理羁绊。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绝不可能靠“吹拉弹唱”、轻轻松松获得成功,特别是进入深水区之后,滚石上山、闯关夺隘,逆水行舟、过滩涉险,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一股气”,一股一抓到底、一以贯之、一往无前的劲,一股“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