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规划领域权力运行的五个风险点,监督执纪执法要盯准难点和痛点
长期以来,城市规划由于处在城建、土地等链条上游,往往被认为是权力实、油水多的区域。有关领导只需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为开发商带来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惊人暴利。为此,商人对他们重重围猎,而有些官员竟也“醉心于此”,对规划上下其手、乐此不疲。
一位长期在规划领域工作的人士指出,有些地方主要领导打着经营城市的招牌,把城市作为商品,把规划作为砝码随意更改,谋求城市经营利润最大化。他们“指点江山”,恣意挥洒“聪明才智”,实现所谓“自身价值”。他们一手调规,一手卖地,在大拆大建中捞取政绩,又在显赫政绩光环的遮蔽下疯狂捞钱,可谓“名利双收”。
今天,与大家讨论,规划领域权力运行存在哪些风险点,以及违纪违法问题的特征。
1
规划审批权力运行存在四个风险
●依法行政风险
从类型看,规划领域大量涉信、涉诉由控规调整引发,做地主体为了提高土地出让收益,政府投资项目有时为了平衡资金等,都要求调整规划指标。基层地方政府规划调整范围遍布所有开发城区,几乎是哪里有项目开发,哪里有涉及控规调整,调整范围广、数量大。而控规调整这项硬权力,是否依法行政,是权力运行的重大风险点。
●作风效能风险
一是规划审批管理环节多,涉及部门广,各单位审查意见需要牵头审查协调并由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逐一落实。只要有一家或者一个问题落实不到位,项目就搁置,部分复杂项目存在协调结果难落实,出现问题都不管的情况。
二是规划管理作为专业管理部门对于审批人员要求较高,但限于编制限制,在岗人员偏少且以年轻干部为主,审批经验相对缺乏,协调处理重难点问题的能力尚待提高。尤其是审批权下放后,少数基层干部遇到疑难问题时缺少担当的勇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审批效率。
三是由于法律依据相互重叠各有牵连,违法装修引起的非临街外立面改变等信访问题一直存在执法难度,导致批后监管环节作风效能投诉呈多发态势。
●中介违规风险
市场经济背景下,少数中介机构受利益驱使,不顾长远利益和职业道德,协助建设单位弄虚作假、钻营政策法规漏洞。如在选址论证方案中刻意虚报数据,帮助做地单位提升地块规划指标;在建筑面积核算中故意少算面积,协助开发主体违规超建;刻意简化或无视地块周边现状,“优化”日照分析结论等,给规划审批工作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