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出卷:背景与缘起
二、阅卷:做法及成效
开发区党工委深入调查研究区域党建工作特点,积极探索“先锋聚力”党建品牌,着力构建区域品牌化党建格局,采取建立专班抓推进的方式,深入实施“书记驿站”“优化“智慧e家”党建平台、探索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开展“菁才训练营”“民情格子铺”,强化基层组织和人员管理,逐步构建起符合基层治理特点和规律的党建新格局。
(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桥头堡”
开发区党工委突出党建引领,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强化党工委基层治理“龙头”作用。抓好顶层设计和品牌创新,创建“先锋聚力”党建品牌,成立基层党建提质专班方案,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全面提质增效。一是提质提标基层党建。各村(社区)在党建“一村一品”架构初步形成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和扩展党建品牌的内涵与外延,以“给书记的一封信”的形式,明确各村(社区)2020年基层党建品牌深化目标。以双月督导制持续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并加强推进过程中的典型选树和宣传推广。二是做亮做精机关党建。着眼提升机关党建影响力,破解机关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通过建设“学习型”活动阵地、策划“创新型”主题党日、打造“服务型”特色品牌,促进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引领机关广大党员守初心、担使命、优服务、创佳绩,确保机关党建走在前、做表率。三是抓牢抓实“两新”党建。开展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两个覆盖”集中攻坚行动,以规上企业为重点,常态化开展“两新”组织专项排摸,制定覆盖方案,确保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每年分别提升3%和10%。把握党建工作与“两新”组织的契合点、找准关键作用力,将“两新”党组织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作为”,为生产经营管理增动力、添活力。
(二)坚持示范带动,培育基层治理“先锋队”
开发区党工委聚焦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培育以基层党组织书记为“头雁”、年轻干部为“骨干”、基层党员为“群雁”的基层治理“先锋队”。一是培育书记争为“先锋头雁”。常态化开展“书记驿站”项目,围绕基层治理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目标,全方位优化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能力素质。截至目前,“书记驿站”已成功举办18期,成为提升书记能力、激发基层活力、引领基层善治的“工作站”。各基层党组织书记在学习实践、破解难题中解放思想、实干担当,切实增强了察民情的耳力、走基层的脚力、解民忧的能力。二是培育骨干争做“先锋引擎”。持续推进干部教育工作,以“赢在中坚”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为纲领,搭建“菁才训练营”、青年学习社、“青蓝师带徒”导师帮带制、“青言青语”讲师团等有效载体,针对机关、村、社区中层干部和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开设每月一期的互动课程,导师帮带助力成长成才,赴基层一线宣讲、挂职提高一线工作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一线锻炼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提升。三是培育党员争当“先锋模范”。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也是加强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开发区党工委在各村(社区)全面推行“党员积分银行”项目,对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党员日常管理、参与基层治理等情况进行标准量化,将积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行党员五星评定制度(学习星、奉献星、文明星、和谐星、作风星),以党员积分作为评定依据,引导党员在社会治理中勇担当、善作为,当先锋、作表率,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
(三)坚持保障到位,打造基层治理“护航盾”
(四)坚持机制创新,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
开发区党工委不断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以善治为目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全面提高区域社会治理能力。一是创新设立民情格子铺,织密党群“连心网”。通过线上开通“智慧民声”、线下设立“民情格子铺”、聘请第三方“民情观察员”等途径,密集党群“连心网”。推动形成坐诊、寻诊、会诊、施诊、急诊、复诊的“六诊工作机制”,建立“专人受理—分类办理—结果反馈”的闭环式群众诉求反映链,及时察民情、听民声、问民策、解民忧。二是持续推进网格化管理,提升网格“服务值”。注重整合资源,打造“融”的格局。以基层党组织为主体,开发区机关部门为辅助,不断完善“开发区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网格架构,推动开发区“组团进村驻企”服务团定期下沉网格,建立集社会精细管理、群众多元服务、干部作风转变为一体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三是全面启动“红色物业”,增强群众“获得感”。落实党建引领下的社区“红色物业”工程,创新物业服务与社区网格化联动管理新机制,通过建设红色服务阵地、成立红色物业党小组、培育物业“红管家”,定期总结讨论、发现短板、弥补不足,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有效破解物业管理难题,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审卷:问题及缘由
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进行。近年来,多元思想交汇、社会群体结构复杂和社会组织架构变化显著,导致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基层原有的碎片化、单一化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在此背景下,特别是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所承担的责任不断增加,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互联互通理念老化,时代倒逼“信息化”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