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诗词中的忧乐观
1944年,朱德在延安作《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的报告中提出“以革命之忧为忧,以革命之乐为乐”。在朱德的诗词中,既有对“伟人心事在争城,扰攘频年动汉旌”的冲冠之怒,也有“新师少壮身犹健,扫寇归来唱大风”的抗日豪情,还有对新中国建设场景“岛中风景明如画,池上鸥飞甚款徐”的蔼蔼和气,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忧乐观的生动体现。
茫茫大地愿难销
20世纪初的中国,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摇摇欲坠,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觊觎之心昭然若揭。朱德早期的诗词中充满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1906年,朱德的《顺庆府中学堂留别》写道:“骊歌一曲思无穷,今古存亡忆记中。污吏岂知清似水,书生便应气如虹。恨他狼虎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诗歌抒写了自己内心无比深广的“穷年忧黎元”的忧愤和“捐躯赴国难”的壮志,激情高昂。诗人的忧思跳出了个人与亲朋故旧之间依依惜别的小圈子,直接引入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忧思,其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朱德在驻守四川泸州期间,曾留下“四面云山归眼底,万家灯火系心头”的楹联,表达出作者之于仕途金钱毫无挂怀,万家灯火才是其内心所系念之情。1926年,朱德的《金缕曲》写道:“一片泸江雾。冷浸浸慰忠亭畔,睹茔怀古。艳李华桃闻鬼哭,南北两军俱殁。长伴了冰天雪窟。滇海英魂归不得,就燕云烈魂都消没。猛想及,发毛竖。天涯游梦萦故土,十余年逶迤草莽,抛离残骨。算是龙蛇真陆起,一晌东流西出。仔细数纷争军阀。大半劫灰烽影里,有谁执笔论存评覆。今昔感,悲中述”。词作用“一片雾”为全篇设置基调,然后集中笔墨写出作者登上慰忠亭“睹茔”而勾起的无限悲愤。其中对军阀“龙蛇陆起”的痛恨,对人民“逶迤草莽”的同情,对祖国前途的忧思力透纸背。全章造境遣词在悲愤中透射出一股正气,声韵激壮凄郁,读来令人感动,真切地体现了朱德早期诗作“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志士情怀。
神州尚有英雄在
1922年,朱德在德国柏林中共旅欧支部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天涯寻正道,他年另换旧旗旌”,他在此后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体现出别样的忧乐情怀,展现出“神州尚有英雄在”的豪气和正气。《出太行》写道:“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诗人站在太行山上举目一望,万里天险黄河的景色尽收眼底,短短数句形象地描绘了太行山群峰壁立的形姿,仿佛是抗日军民英雄群体的雕塑。“败不馁兮胜不骄,荡平倭寇气犹高。军民一致复华北,铁臂齐挥伏海鳌”等诗句,体现出一股雄浑壮阔的气势和一种豪迈激越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