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学习《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 心得体会2
篇二、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 重点内容学习解读讲稿 11
篇三、 学习《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 心得体会16
篇一、 学习《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 心得体会
2024 年 4 月 26 日, 国务院第 31 次常务会议通过《国有
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 自 2024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该条
例是首部针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填补了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规范空白。《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
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共 7 章 52 条。
第一章为总则, 共六条, 主要规定了 立法目 的、 适用范
围、 基本原则、 职责分工。《条例》 明确了 立法目 的, 即“规
范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处分, 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
监督”。《条例》 第二条明确了 适用范围, 对适用对象进行了
详尽的列举, 具体如下: (一) 在国有独资、 全资公司、 企
业中履行组织、 领导、 管理、 监督等职责的人员; (二) 经
党组织或者国家机关, 国有独资、 全资公司、 企业, 事业单
位提名、 推荐、 任命、 批准等, 在国有控股、 参股公司及其
分支机构中履行组织、 领导、 管理、 监督等职责的人员;(三)
经国家出资企业中负有管理、 监督国有资产职责的组织批准
或者研究决定, 代表其在国有控股、 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
中从事组织、 领导、 管理、 监督等工作的人员。 国有企业管
理人员任免机关、 单位(以下简称任免机关、 单位) 对违法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给予处分, 适用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
二章、 第三章和本条例的规定。《条例》 第三条、 第四条、
第六条规定了 基本原则, 包括“党管干部原则”、“公正公平
3
原则”、“宽严相济原则”、“法治原则” 等。《条例》 第四条、
第五条对职责分工作出了 一般规定, 其中任免机关、 单位加
强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 管理、 监督, 履行出资人职
责的机构或者有干部管理权限的部门依照法律、 法规和国家
有关规定, 指导国有企业整合优化监督资源, 推动出资人监
督与纪检监察监督、 巡视监督、 审计监督、 财会监督、 社会
监督等相衔接, 健全协同高效的监督机制, 建立互相配合、
互相制约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增强对国有企业及其管理人
员监督的系统性、 针对性、 有效性。
第二章为处分的种类和适用, 共 10 条。《条例》 第 7 条
明确了 处分的种类,包括警告、 记过、 记大过、 降级、 撤职、
开除。《条例》 第 8 条规定了 处分的期间, 分别为: (一) 警
告, 6 个月 ; (二) 记过, 12 个月 ; (三) 记大过, 18 个月 ;
(四) 降级、 撤职, 24 个月 。 处分决定自作出之日起生效,
处分期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计算。《条例》 第 9 条规定了
并罚原则,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同时有两个以上需要给予处分
的违法行为的, 应当分别确定其处分。 应当给予的处分种类
不同的, 执行其中最重的处分; 应当给予撤职以下多个相同
种类处分的, 可以在一个处分期以上、 多个处分期之和以下
确定处分期, 但是最长不得超过 48 个月 。《条例》 第 10 条
明确了 单位违法和集体决定违法的法律后果, 即“国有企业
实施违法行为或者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集体作出的决定违法,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 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
员中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给予处分。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 2 人
4
以上共同违法, 需要给予处分的, 按照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
分别给予相应的处分。《条例》 第 11 条规定了 可以从轻或者
减轻给予处分的情形, 具体如下: (一) 主动交代本人应当
受到处分的违法行为; (二) 配合调查, 如实说明本人违法
事实; (三) 检举他人违法行为, 经查证属实; (四) 主动采
取措施, 有效避免、 挽回损失或者消除不良影响; (五) 在
共同违法行为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 (六) 主动上交或者
退赔违法所得;(七) 属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因缺乏经验、
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 (八) 法律、 法规规定的其他从
轻或者减轻情节。 从轻给予处分, 是指在本条例规定的违法
行为应当受到的处分幅度以内, 给予较轻的处分。 减轻给予
处分, 是指在本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应当受到的处分幅度以
外, 减轻一档给予处分。《条例》 第 12 条规定了 不予处分的
情形,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违法行为情节轻微, 且具有本条例
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情形之一的, 可以对其进行谈话提醒、
批评教育、 责令检查或者予以诫勉,免予或者不予处分。 国有
企业管理人员因不明真相被裹挟或者被胁迫参与违法活动,
经批评教育后确有悔改表现的, 可以减轻、 免予或者不予处
分。《条例》 第 13 条规定了 从重给予处分的情形, 具体如下:
(一) 在处分期内再次故意违法,应当受到处分; (二) 阻止
他人检举、 提供证据; (三) 串供或者伪造、 隐匿、 毁灭证
据; (四) 包庇同案人员; (五) 胁迫、 唆使他人实施违法行
为; (六) 拒不上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 (七) 法律、 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从重给予处分,是指在本条例规定的违法
5
行为应当受到的处分幅度以内, 给予较重的处分。
《条例》 第 14 条、 第 15 条、 第 16 条规定了 处分期的
后果, 具体如下: (一)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处分期内, 不
得晋升职务、 岗位等级和职称; 其中, 被记过、 记大过、 降
级、 撤职的, 不得晋升薪酬待遇等级。 被撤职的, 降低职务
或者岗位等级, 同时降低薪酬待遇。 被开除的, 用人单位依
法解除劳动合同; (二)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违法取得的财物
和用于违法行为的本人财物, 除依法应当由有关机关没收、
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外, 应当退还原所有人或者原持有人。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因违法行为获得的职务、 职级、 级别、 岗
位和职员等级、 职称、 待遇、 资格、 学历、 学位、 荣誉、 奖
励等其他利益, 任免机关、 单位应当予以纠正或者建议有关
机关、 单位、 组织按规定予以纠正。(三) 已经退休的国有
企业管理人员退休前或者退休后有违法行为应当受到处分
的, 不再作出处分决定, 但是可以对其立案调查; 依法应当
给予降级、 撤职、 开除处分的, 应当按照规定相应调整其享
受的待遇, 对其违法取得的财物和用于违法行为的本人财物
依照本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处理。
第三章为违法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 共 9 条, 主要列举
了 53 条具体违法行为类型和适用的处分。 根据《条例》 第
17 条规定,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依据公职
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 予以记过或者记大过;
情节较重的, 予以降级或者撤职; 情节严重的, 予以开除:
(一) 散布有损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论;6
(二) 拒不执行或者变相不执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
设有关决策部署; (三) 在对外经济合作、 对外援助、 对外
交流等工作中损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公开发表反对宪法
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 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 反对社会主义
制度, 反对改革开放的文章、 演说、 宣言、 声明等的, 予以
开除。 根据《条例》 第 18 条规定,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有下
列行为之一的, 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条的规定,
予以警告、 记过或者记大过; 情节严重的, 予以降级或者撤
职: (一) 违反规定的决策程序、 职责权限决定国有企业重
大决策事项、 重要人事任免事项、 重大项目 安排事项、 大额
度资金运作事项; (二) 故意规避、 干涉、 破坏集体决策,
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国有企业重大决策事项、 重要人事任免
事项、 重大项目 安排事项、 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
(三) 拒不执行或者擅自 改变国有企业党委(组) 会、
股东(大) 会、 董事会、 职工代表大会等集体依法作出的重
大决定; (四) 拒不执行或者变相不执行、 拖延执行履行出
资人职责的机构、 行业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依法作出的决定。
根据《条例》 第 19 条规定,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有下列行为
之一的, 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 予以
警告、 记过或者记大过; 情节较重的, 予以降级或者撤职;
情节严重的, 予以开除: (一)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侵吞、
窃取、 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 挪用本企业以及关联
企业的财物、 客户 资产等;
(二)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
7他人财物, 为他人谋取利益; (三)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 向
国家机关、 国家出资企业、 事业单位、 人民团体, 或者向国
家工作人员、 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外国公职人员、
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四) 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
违反规定在企业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以及
工程建设、 资产处置、 出版发行、 招标投标等活动中为本人
或者他人谋取私利; (五) 纵容、 默许特定关系人利用本人
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 在企业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
重大事项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谋取私利; (六) 违反规
定, 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 拒不纠正特定
关系人违反规定任职、 兼职或者从事经营活动, 且不服从职
务调整的,予以撤职。 根据《条例》 第 20 条规定, 国有企业
管理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 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
五条的规定, 情节较重的, 予以警告、 记过或者记大过; 情
节严重的, 予以降级或者撤职: (一) 超提工资总额或者超
发工资, 或者在工资总额之外以津贴、 补贴、 奖金等其他形
式设定和发放工资性收入;(二) 未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
或者未按规定履行工资总额备案或者核准程序; (三) 违反
规定, 自定薪酬、 奖励、 津贴、 补贴和其他福利性货币收入;
(四) 在培训活动、 办公用房、 公务用车、 业务招待、 差旅
费用等方面超过规定的标准、 范围;
(五) 公款旅游或者以学习培训、 考察调研、 职工疗养
等名义变相公款旅游。 根据《条例》 第 21 条规定, 国有企
业管理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
8
三十六条的规定, 予以警告、 记过或者记大过; 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 情节严重的, 予以开除: (一) 违反规
定, 个人经商办企业、 拥有非上市公司(企业) 股份或者证
券、 从事有偿中介活动、 在国(境) 外注册公司或者进行投
资入股等营利性活动; (二)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为他人经
营与所任职企业同类经营的企业; (三) 违反规定, 未经批
准在本企业所出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 事业单位、 社会组织、
中介机构、 国际组织等兼任职务; (四) 经批准兼职, 但是
违反规定领取薪酬或者获取其他收入; (五) 利用企业内幕
信息或者其他未公开的信息、 商业秘密、 无形资产等谋取私
利。 根据《条例》 第 22 条规定,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履行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责过程中, 侵犯服务对象合法权益或者
社会公共利益, 被监管机构查实并提出处分建议的, 依据公
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 情节较重的, 予以警
告、 记过或者记大过; 情节严重的, 予以降级或者撤职; 情
节特别严重的, 予以开除。 根据《条例》 第 23 条规定, 国
有企业管理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 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或者其
他严重不良后果的, 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九条的
规定, 予以警告、 记过或者记大过; 情节较重的, 予以降级
或者撤职; 情节严重的, 予以开除: (一) 截留、 占用、 挪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3篇)学习《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46271.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