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2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处于联城带乡的关键节点,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只有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才能培育强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这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内在逻辑
“兴业、强县、富民”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兴业是关键驱动,强县是空间载体,富民是最终目标。三者互促发力,增强内生动力,才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的物质基础。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县域产业的发展既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也包括第二、三产业的延伸与融合,充分利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的资本、劳动、土地、技术和信息等要素流动,以县域为统筹单元激发城乡产业发展潜能,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多样化,实现城乡资源的互补与协同。县域产业发展不仅关乎农村地区自身的繁荣,同时还为县域经济发展与城市产业拓展提供了更多资源和更宽广的腾挪空间。没有产业发展带来的物质基础,强县富民只能是空中楼阁。乡村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承载着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业等多样化的产业形态;借助城市的市场和技术溢出效应,乡村可以更好地融入经济大循环,实现更高层次的经济要素配置与产业增值。乡村产业稳步升级并与城市产业形成良性互动,使乡村内生发展力量与城市要素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互嵌,从而塑造城乡融合的双向联动格局。乡村产业兴旺不仅蕴含着经济利益,也承载着乡村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人口外流和乡土文化衰退等现象,提升乡村社会的治理能力和凝聚力。
县域空间是城乡融合的关键载体。县域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重要载体。县域在协调城乡资源配置、组织经济活动、调整利益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区域性的要素补给,也为乡村发展提供外部技术、资金和管理支持。“强县”并不简单等同于经济总量的扩大,更在于其对资源的统筹能力。县域能够通过完善的制度环境与政府的有效调控手段,整合优势资源要素,构建起县域内外部的多维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城乡之间要素双向流动,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支撑。县域能够通过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物品与社会保障提升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有效破除产业发展的制度性壁垒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为兴业提供更有利的发展环境。县域能够通过协调城乡资源配置、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确保产业发展成果能够惠及更多群体;能够通过提升治理能力有效整合资源、协调利益、推动产业升级,确保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村人口,从而为富民创造有利条件。
富民是县域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乡村全面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富民”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既要兼顾公平效率拓宽增收渠道又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宏观经济发展在微观主体层面的必然诉求,也体现了社会公正与价值回馈的根本理念。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权益与福利鸿沟,让乡村人口在经济社会系统中拥有更多可参与、可获得的机会,让农村居民享有更多样化的增收渠道。因此,无论是乡村产业振兴还是县域经济壮大,最终都指向“富民”。在兴业和强县的共同作用下,农村居民通过参与产业发展,实现了收入的增加和财富的积累,通过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与社会地位提升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富民的实现依赖于产业发展成果能够公平地惠及农村居民,县域治理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普及与提升,只有让广大农村居民富起来,才能扩大县域与乡村内需、促进更高水平的经济循环和更深层次的城乡融合。
兴业强县富民是互促互进的有机整体。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呈现“产业发展—制度供给—社会福祉”的逻辑链,它们通过相互作用与反馈,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兴业与强县是富民的手段和保障。只有产业“兴”起来,县域才能拥有充足的经济活力和可持续的物质基础,进而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完善与农民收入提高创造条件。县域“强”起来,才能为兴业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政策支持与组织协调,实现产业升级与多样化发展。县域有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有助于更好地引导、规范与扶持产业发展,使农民的收益在产业链各环节中得到保障,并不断扩大农民参与范围与利益分配份额。通过产业发展和要素升级提供经济支撑,在区域治理上形成高效而包容的制度环境,富民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从而达到城乡居民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提升。这种发展模式不仅能有效破解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资源错配与发展失衡,还能在更深层次上改善农村的社会结构与生产关系,实现全面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县域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2023年全国县域(未包括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达48.3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38.3%。产业兴则县域兴,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培育和壮大特色主导产业,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以科技为支撑,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品牌培育,带动区域经济整体提升,实现全产业链向纵深发展。
立足“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因地制宜发挥县域优势。一方面,立足“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小农生产仍将是我国农业的基本面,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需要充分认识小农生产经营分散的特点和实际,注重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县域富民产业需要本着实事求是原则,挖掘本地在资源禀赋、文化背景、地理区位、物候特点,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适合开展农业生产的,则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选择与当地发展潜力等相匹配的产业,增强县域富民产业活力。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97536.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