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2022-11-29 09:03:52 665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很长时间没有在短时间内读完厚厚一本书的阅读体验了,尽管平时也有阅读的习惯,但比较自由,依着兴趣爱好,在时间、节奏、书籍的选择上随心所欲。这几天,拿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厚重,有分量,初时觉得是任务,谁知一读竟然放不下,竟然在短短几天,页页字字细细读下来了还意犹未尽。真的是感慨系之,印象很深的地方有很多,越揣摩越觉得受益匪浅。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孟子·离娄上·第五章》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大意是说: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庭。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命运和时代、国家、社会密切相关,概莫能外,关键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尽量少受裹挟,拥有独立的思考与定力。54年前,一千多万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在稚嫩青涩的年龄,在正当学习读书长本领的大好时候,远离亲人朋友,坐绿皮火车,坐卡车,坐架子车,赶毛驴,用脚量,从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走向遥远陌生、贫穷荒凉、愚昧落后的农村,准备脱胎换骨,接受再改造。这是时代的特征,个人毫无选择的余地。多少知青面朝黄土背朝天,感觉前途渺茫,真正想要“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像《朝阳沟》里栓宝唱的“我决心在农村干它100年”的凤毛麟角,很多人受当时“读书无用论”“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白卷英雄张铁生”的错误思想行为的影响,放弃了读书;也有的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偏执思想的影响,放弃了文史哲的学习;还有的一刻也不愿呆在贫瘠偏远的农村,怎么也适应不了农村艰难地生活条件和繁重的劳动,想方设法通过招工,当兵,尽快回到城市;甚至有的知青为了逃避艰苦的劳作,草率的和当地的老乡步入婚姻……

读书时我总是代入感很强的联想,当时假如是我,我会怎么办?出身红色高干家庭,父亲是国家副总理,虽然当时在接受政治迫害被审查,母亲被株连下放“五七干校”,兄弟姐妹都尚未成年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去了兵团或插队。家庭四分五裂,命运前途未知。无论怎样,风波没有开始之前,这样的家庭出身,在当时生活应该是衣食无忧的,做饭有煤炉,洗澡有热水,读书有保障。正是风华正茂对世界有无限憧憬的十五六的少年,却被迫面对生活的狰狞。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面对山大沟深,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荒凉的黄土高原,感觉就好像到了世界的尽头,到了被世界遗忘的角落,我会不会像他一样很好的调整、正视、接受?面对粗粝的饭食,每天吃糠咽菜还吃不饱肚子,甚至七年才吃上一碗老乡从外地带回来的白米饭,我会不会像他一样从不挑拣?面对陌生繁重的劳动,我会不会像他一样尽快学会,每天挣够十个工分?我会不会每天辛苦劳作之余,还点着煤油灯,大量读书甚至被烟熏黑了鼻孔……

我深深的感受到,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息息相关,只有国家强盛,老百姓才能挺直腰杆,只有国家富裕,老百姓才能丰衣足食,只有国家太平,才有老百姓的安稳生活。

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

在荒凉的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里,习近平读到这样一句诗:“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他读了之后很受触动,反复吟诵。他当时并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党内秀才胡乔木的《采桑子“愁”》其三,但并不影响他深切的感受到了中国最底层老百姓的艰难。总也走不出的荒凉的黄土高原,终年劳作却住不好、吃不饱、穿不暖,没电没水没柴烧,没有精神生活,基本都是文盲。后来他回忆说,他把自己当成地道的延安人,以顽强的意志度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深深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农村,什么是农民,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才是最突出的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才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60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