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
(篇)
目录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2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3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4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5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6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7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8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9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水电气“报装联动”改革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根据《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室关于印发三亚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2—223年)的通知》(三府办〔22〕26)精神,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整合优化水电气报装业务,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园区试点推行水电气报装“一站式”“两先行”“四个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一站式”政务服务,助力审批效率提升。针对企业水电气报装需头申请办理的痛点,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联合水电气等司,分别制定了创建水电气优化营商环境示范点行动方案,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开设“水电气报装服务综合窗口”,打通政务服务数据与水电气等司之间数据互通互认渠道,水电气等司通过政务服务系统可以第一时间获取企业相关息,实现水电气报装“一次不用跑”,提高审批效率。
(二)“两先行”主动服务,助力报装服务快捷。水电气等司派专员预约企业,上门提供“两先行”服务(技术、安装),提前协调做好现场踏勘、编制方案、外线施工和表管安装等接入流程,可与企业同步设计、施工、验收,避后期报装水电气二次开挖土地,确保管网工程施工完成后能以最短时间完成验收、开通和经营管理权移交等工作,在园区企业用户正式用水、用电或用气前,完成水电气管网接入的前期工作,将报装流程变为报用开通。
(三)“四个零”极简服务,助力办事成本降低。一是“零上门”报装。通过“园区服务中心热线”“网上营业厅”等渠道申请报装预约。二是“零料”提交。凡是能够在政务系统等正规渠道核验用户证照和息的,用户无需再提供任何证照料。三是“零审批”服务。只需提供报装登记息,签署承诺书和报用合同,即可完成接入前期手续。四是“零成本”接入。在园区市政管网已敷设的规划建设用地区域内,企业用户无需承担其建筑区划红线外发生的任何安装用。
二、主要成效
(一)供水服务优。供水企业为用户提供前期接水报装的技术和咨询服务,改革前,企业用水报装需耗时4—2个工作日,一般需要跑两趟才能完成供水报装业务。现在,企业提出用水需求当天就可以实现开通用水。供水司全面推行的“管家式”供水延伸服务,甚至将供水专业服务延伸至了用户“水龙头”。,:
(二)供电时限短。供电报装全流程改革优化后,供电时间大大压缩,园区内低压用电报装时间由6个工作日压减为2个工作日、高压单电源用电报装时间由32个工作日压减为2个工作日;园区内千伏单电源扩报装客户取消“客户确定供电方案、答复供电方案”工作。
(三)供气流程简。燃气报装全流程精简优化后,燃气报装办理环节由7个缩减至2个,重点项目燃气报装,燃气司开辟“绿色快速通道”,实行“四同时”(同时报装、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确保项目按时、按需安全供气,着力提升企业用气满意度。(获取实用料,请/QQ:65423)
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水电气“报装联动”改革,有效提升水电气报装服务便利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实现建设工程项目流程与水电气报装流程的高效衔接,减少了审批程序、降低了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保障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助力工程项目建设和投产提速。22年7月以来,已有28个项目受益,园区企业用户已享受水电气技术和服务“两先行”58次,共减报装相关用437.93万余元。,: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2
洋浦保税港区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儋州市人民政府(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22年6月,省委、省政府赋予洋浦保税港区打造海南自贸港“样板间”的重大使命,洋浦保税港区聚焦自贸港政策落地见效和做大经济流量,着力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破解企业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有效提升了市场主体的便利度和获得感,有力促进了自贸港政策实施和保税港区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成立园区综合党委,党建引领园区发展。洋浦保税港区成立综合党委,由与保税港区企业关系密切的税务、市场监管、规划、市政、应急管理、生态环境、边检、海事、消防等部门负责人担任综合党委兼职委员。综合党委树立园区“大党建”理念,组织开展“自贸先锋”党建系列行动计划,包括实施企业基层组织孵化、举办“政企面对面”恳谈会、组织企业家沙龙活动、实施政策落地集中攻坚行动等,实现党建引领园区发展。
(二)开发问题清零平台,助推问题高效解决。聚焦解决企业诉求,适时召开企业座谈会,邀请企业点单,政府问诊开方。利用现代息技术手段,开发了洋浦保税港区企业问题清零平台。问题清零平台启动后,对程序性事务进行有效管理,推动部门协同,避企业往各职能部门头跑、重复跑,提升保税港区服务企业和园区管理效率,提升了市场主体便利度、获得感。
(三)以企业诉求为导向,线下线上合力服务。企业利益无小事,政策落地实施、水电气接通等都在服务范围,“工地一线、企业现场就是办室”,服务企业和项目零距离。并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努力做到通过解决个案问题实现同类问题清零。配备企业服务联络员,及时了解企业诉求,跟踪项目建设进展。组建企业服务秘书群,及时在线回复企业问题,对于能立刻解决的问题,迅速协调解决。国际粮油项目先后3次申请变用地选址,洋浦经济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半月内先后3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该项目从项目选址、办理审批手续、开工建设到竣工投产,仅用6个半月时间,而国际上同等规模项目建设期约为2—3年,创造了自贸港速度。
(四)联合打通难点堵点,推进政策落地实施。洋浦保税港区与省商务厅、海口海关、洋浦海关、洋浦经济发展局等部门联合开展工增值政策解读培训,指导企业资质备案实单操作。工增值政策首单完成后,迅速放量增,截至22年底,工增值备案企业5家,工增值实单业务23票,货值6.2亿元,征关税4894.6万元。联合海口海关、洋浦海关改造新卡口息系统、优化海关通关系统,并行设置“分批送货、集中报关”与“选择性征税”两个业务功能模块;集中攻关,设计符合洋浦保税港区特点的跨境电商即买即提购物流程和实现路径。在洋浦保税港区挂牌设立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先行示范区,开展新型离岸贸易业务。与海南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洋浦分行、中国工商银行洋浦分行优化企业开展离岸贸易真实性审核,从侧重事前审查转到事中事后监管。联合洋浦海事局、中国船级社海南分社优化国际船舶登记流程,创新船舶落户“证联办”制度,首创海事、船检等跨部门联合审批工作机制。
二、主要成效
(一)形成服务企业长效机制。洋浦保税港区企业问题清零平台实现了“一个窗口”“双向监督”“三项机制”,即打造企业服务PP一个窗口,让“数据跑路,企业少跑腿”;畅通政府与企业的双向监督,问题解决过程开透明;建立清零、跟踪、评估三项机制,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实现“一类问题的解决”,形成了高效解决企业问题的长效机制,有力提升了服务企业的能力。
(二)大幅提升企业办事效率。22年实施“证联办”模式后,洋浦伟海船务有限司旗下的“盛安洋”货轮由巴拿马进口并入籍“中国洋浦港”,从报关进口、登记到重新营运,由原来3个工作日压缩至6个工作日。海南创远海运有限司“创新9”货轮由武汉转籍“中国洋浦港”,仅用天半时间即办完全部手续,大大节省时间成本。
(三)吸引项目投资落地。洋浦保税港区发扬服务企业“店小二”精神着力打造的自贸港“样板间”,正在吸引越来越投资者的目光和项目落地。得益于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2年洋浦保税港区完成进出口总值364.7亿元,同比增长5.6倍;经营总收入约255.5亿元,同比增长3.77倍;实际使用外资约.78亿美元,同比增长2.6倍。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3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推进政务服务“一站办好”改革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近年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坚持以制度集成创新为抓手,围绕政务便民、助企服务、项目建设等领域,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站办好”改革,打出套审批服务组合拳,为我省县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供了实践经验。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便民利企,打出服务“法”、环节“减法”组合拳,打破壁垒化繁为简。一是创新推出“+”审批组合服务,选择食品生产许可等个事项,将两个审批子项深度融合,形成“变+延续”“补发+变”等系列组合,实现一次申请、并联审批。二是在全省率先推出4个业态55件“一件事一次办”,并将个业态3个行业纳入“一业一证”改革,通过事项整合、流程再造、息共享,将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一单告知、一表申请、一并审批、一证准营”。三是在全省率先推行外线工程审批服务“三合一”改革,实现并联申报、审批,审批时限从原来的2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四是创新推出“视频委托书”改革,首批将“食品经营许可证首次发放”等53个事项申请料中的授权委托书,以视频的形式代替传统纸质委托书,便利企业群办事。
(二)坚持“保姆式”服务,当好服务企业和群的“店小二”,精准服务破难题。一是牢固树立“企群至上”服务理念,组建项目服务专班和帮办代办服务队伍,在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实行帮办代办制;组建“上门审批小分队”,把审批服务直通车开到企业“家门口”,做到现场审批、现场出证。二是建立县领导联系服务企业2小时问题解决机制和服务企业“三个清单”管理机制,将企业按落地运营、已落地正办理手续和有意向来投资三个类别分包到具体县领导,由县领导亲自对接服务,破除“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难办”和“推绕拖”等诟病,营造重商亲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三是推出周末“不打烊”+24小时自助服务,将企业、群需求强烈的高频政务事项纳入服务范围,安排专人提供随到随办服务。目前累计推出257项周末“不打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626项事项“24小时”可办。
(三)坚持负责思维,创新三项机制“兜底”,确保“一站办好”改革取得实效。一是推行政务服务“+N”模式,即对到大厅办事的企业群,由首问窗口发挥“”的作用,向涉及有关服务的“N”个窗口延伸,通过跨窗跨部门协调、帮办代办等方式实现“一次办好”。二是推出未办成事协调服务窗口,本着“YES为常态、NO为例外”的原则,按照“办不了”“很难办”“不给办”“没办过”等分门别类,限时办结。三是推行“37”马上就办和“红黄绿灯”监督机制,将未在规定时限内办结的事项列入“督考清单”,对不作为、慢作为等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二、主要成效
(一)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高。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创新推出“一业一证”等改革举措,大大减少了申报料、优化了审批流程。如社会投资类、政府投资类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分别由8、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压缩率分别为37.5%、54.5%;外线工程审批时限压缩88%、申报料压缩6%;“一业一证”办事环节、申请料、审批时间分别较改革前压减了6%、7%、72%;“+”组合服务办事环节、申请料、审批时间分别较改革前压减了62%、65%、7%。
(二)办事制度性成本大幅降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高频事项等提供定制化、个性化“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减少了群和企业跑腿次数。如原先企业办理一个行业证件,审批(承诺)办结时限一般为2—32个工作日,建立行综合许可制度后,办结时限缩短至个工作日。
(三)办事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企业群到大厅办事均可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服务模式,由审批人员依法依规提供精准化、“保姆式”服务,有效解决了企业群办事难、办事繁等问题。如:一家便利店的营业,从营业执照到食品经营许可,到户外广告,均能在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办好”;一个景区的建设,从营业执照到企业资质,从环境影响评价到水土保持,从工程规划许可到施工许可,从排污许可到取水许可,从项目招商到景区开业,均能在政务服务大厅“一站通办”。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推行的以“一站办好”为核心的审批服务改革,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企业和办事群,深得企业和群赞誉,极大地激发了市场发展活力,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22年,全县新增市场主体2494家、注册商标7件,同比分别增长37.5%、9%。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4
海口市龙华区政务服务“零跑动”改革海口市龙华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为贯彻落实《海南省政务服务“零跑动”改革实施方案》(琼府办函〔22〕394)精神,海口市龙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满意为目标,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为抓手,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着力推进“零跑动”改革,企业、群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主要做法
(一)顶层统筹谋划,锚定“零跑动”目标。锚定政务服务“一张网”“行政审批一平台”融合工作推进目标,统筹谋划政务服务“零跑动”改革。通过打破数据壁垒、系统有效对接、数据整合共享,积极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实现了区、镇(街)、村(居)三级政务网络全覆盖,三级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行政审批“一体化”平台进行受理、审批,杜绝了“专网受理、纸件流转、体外循坏、无法监测”的乱象,探索形成了全流程一网受理、一网审批的政务服务工作模式。
(二)线上线下融合,增强“零跑动”协同。精细梳理区级和镇(街)政务服务事项的网办深度,依托省市政务服务平台,推进“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自助办”“门边办”等专项工作,实现种形式的“零跑动”改革。目前,区级和镇(街)政务服务可网办事项,都可以在海南省政府服务网、“海易办”、海口市掌端“海好办”、“椰城市民云”,龙华区“龙易办”上申办,促进PC端和移动端渠道可办,实现了线上线下协同、网端掌端互补、相得益彰的“零跑动”运行模式。
(三)拓展自助服务,提升“零跑动”能力。29年2月,龙华区成立了全省首个“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区”,除婚姻登记以外,区级的99%事项实现自助办理。22年7月,又设立了全省首个“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超市”,借助跨省通办、不动产登记息查询、房产交易息查询、个人征查询等22台自助设备,目前可自助办理龙华区、海口市、全省、跨省事项43项(跨省通办992项,其中978项实现与6个省市及地市跨省通办)。在镇(街)陆续试点自助服务区,目前已完成在遵谭镇点位布设工作,将于222年完成城西镇、遵谭镇、龙泉镇和金贸、大同、金宇等街道24小时自助服务点位布设。同时,不断完善延伸服务,在全省率先推出自助领取印章、证照服务,最大限度方便群办事,提升“零跑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