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资深笔杆子的写作感悟!
一、如何看待写作
河北省政研室过去曾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研究室、体改办,拎个破包到处转,厚着脸皮蹭顿饭,写成章没人看。”还想说下“推敲”一词的来历。唐朝诗人贾岛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开始,他写的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写成之后一直犹豫不决,到底“推”和“敲”谁准确呢?一晃三年,他却在琢磨、思考,最后才决定用“敲”,这就是“推敲”一词的来历。读起这首诗的修改经历,贾岛酸楚良:“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曹雪芹在回顾《红楼梦》创作的艰辛历程时也感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两种情况,两种境界。我想说以下几层意思:
、写章不是小事情。针对上述说法,我们不过评论,我想说的是,写作不是小事情。我们在政府办工作,写作“姓”不“姓私”。既然“姓”,就不是个人的事情。我们写作代表的是“事”,我所知道还没有哪些工作像写作这样能变成领导意志、全县意志,看似一个汇报、发言或讲话,实际具有权威性、指令性,实际影响一个地方整体发展。如果站在这个高度,写作就不是小事,特别是全县性工作讲话包括副县长们的讲话等,是全年的遵循,几十万人要为之而努力,为此付出心血汗水,真不是小事。有位前人总结说,章有“三论”:
一是经国之大业。“两杆子”:枪杆子和笔杆子。战争年代靠“枪杆子”,和平年代靠“笔杆子”。治国安邦平天下,靠的是治武功。《论语》云:一言可兴邦。俗语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二是领导之基业。当领导,就预示着离不开章,哪个领导不讲话、不作报告、不汇报。
三是秘书之主业。秘书有三事:办办会办事,办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工种”是写作,写作就是我们的饭碗和本职。再者,追本溯源,一切工作干到最后,都是字。
2、写作不亏人。有句话叫:读书不亏人。实际上,写作也不亏人。(乡镇和部门例子: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办室主任是乡镇和单位的写手,进步最快,没有不提拔的。但他们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手拿话机,一手拿钢笔;办室走出去的例子很,没有放空的。省市各级也是这样。)不一样的是,各乡镇和单位办室主任是“单干”,政府办或县委办等是“群居”。
3、写作锻炼人。写作人员俗称“笔杆子”。一般来说,写作人员都具备有良好的政治品格、较高的政策水平、缜密的思维方式、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字功底。他们能具备这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写作锻炼,进行长期积累,成就了这些储备,使之具备了这些质。(当然,不是说不从事写作的人就不具备这些质,实际上大家或或少都在从事写作。)这就是写作的力量!没有从事写作就没有这么快的成长。有句话叫“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机会来了,你就上去了。
4、写作不等人。自从你选择了办室,你的人生就与写作结下了缘(怨)。不是想不想,而是你的职责所在。社会上有种说法,选一个好的写作人员比选一个乡镇长难,(刚分配进机关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也不一定能写好),这话不一定正确,但说明写作人员是稀缺资源。有句话叫“物以稀为贵”。如果你转变观念,把写作作为人生出彩的机会,而不是把它当成苦与累的代名词,你就有不一样的成长!谁对写作看得透、看得远、看出色彩,谁就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谁也就是大家心目中“最可爱的人”。需要提醒年轻同志的是,在写作这条路上,一些同志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二、“一万小时定律”
有的同志感慨,写料写了年,还是写不成块。对此,想说几点:
、“出道”得万小时。一天共24小时,一年大约876小时。一天上班8个小时,工作时间是292小时。上班,除去睡觉和其他事务,一年用于写作在3-4小时。万小时就是3年,也就是说3年出道。
2、三年出道是指“三年修炼”。这个“修炼”就是要下“六个苦功”:学读(储备充足资料);思问(学会思考与联系);抄记(经典词句段你记了少);写练(不下水学不会“游泳”);改悟(主题是否扣紧、框架是否合理、内容是否遗漏、重点是否突出、字是否准确);熬成(熬得住,出;熬不住,出局。熬是写料的基本功。有句话讲:“锦绣章,字里行间展才智;笔墨人生,呕心沥血见精神”。呕心沥血,道出了写料之付出,也说明了熬成。)
3、如果你没有下到这六个功夫,就还没有出道,那就要再继续修炼。延长修炼既浪时间,又耽误个人进步。所以,希望年轻同志,既然跳不出、甩不掉,那就横刀立马,下定决心,早修炼早出道,早出道早成长。绝大数人与人之间没有大差别,差别在于你的态度、你的行动。传奇才女王小平在她所著的《本领的恐慌》中这样写道:人的肉体没什么差别,差别就在“思想”,不管大个头、不管长相美丑,组成身体的就都是几十种化学元。如果提纯分离出来制成日用品,不过7块肥皂(脂肪)、22盒火柴(磷)、根钉子(铁)、2磅焦炭、一小匙硫磺、一英两有色金属和可刷一间房子的石灰……
三、架构好比“金字塔”
章的结构是有逻辑和“辈分”之分的。逻辑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大有小。爷字辈为大(当然老爷大)、儿子辈次之、孙子辈为小。爷不胁孙在写料上行不通。章的架构好比“金字塔”:“一级标题”管“二级标题”,“二级标题”管“三级标题”,“三级标题”管“四级标题”······。各级标题要相互支撑,相互印证,能“拎”得起来。能不能“拎”起来,是逻辑是否严谨的重要标志,是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特征。不论是板块结构、串珠结构,架构都遵从这个规律(举例《政府工作报告》或县委经济工作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