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调查+三分研究+两分写作——调研报告写作技巧的实例讲析
我到党校、干部学院讲授机关稿写作课,比较注重案例教学,所举的稿实例几乎都出自自己笔下。前段时间,连着3次讲课,我都举了新近撰写的一篇调研报告为例。尽管授课对象各不相同,每次我在课堂上念到调研报告的精彩片段,学员们都不约而同地报以掌声,自发且热烈。
参工作25年来,我独立或牵头撰写的调研报告,大大小小,林林总总,起来怎么也有个三五十篇,其中获奖的不少,得到领导批示肯定的。前面所说的这篇调研报告,同样得到了好几位领导的批示肯定。
在我的课堂上,“料念出来、掌声响起来”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但是,调研报告这类理性十足的稿也能让学员自发鼓掌、次鼓掌,在我的印象中,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
那么,这个调研报告为什么能获得阵阵掌声呢?
回过头来看,首先得益于调研做得好,其次是报告写得好——这样的自我评价,虽有王婆卖瓜之嫌,但如果连“工作自”“料自”都没有,这堂课也就不必讲了。当然,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这两个“好”到底成不成立,留待读者评说。
下面,我把这个报告择要推送出来,并对写作过程进行回放和分析。
在我省以决战决胜之势向脱贫攻坚发起最后冲锋的关键阶段,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相关部署要求,确保未摘帽贫困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并以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为样本,深入研究如何提高脱贫成色、巩固已有成果、推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与促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问题,今年4月以来,我部组建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调研指导组,深入×个县开展工作。调研指导组一是自觉转变作风,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直面群的“四不三直”工作方式,把双休日都用上了,尽量为基层减负。二是力求摸透实情,历经2天,深入××个乡镇、××个行政村、×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走访贫困户×××户,与×个县的县委书记、组织部长和×××名乡村干部进行访谈交流,努力做到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乡镇、位置最偏远的村屯、生活最困难的农户“三必到”。三是突出问题导向,既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点上的问题,又注重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研究解决面上问题、共性问题。通过把所见所闻与所做所思相印证、相贯通,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调研中,我们感受最强烈的有这么4点:一是贫困县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群拧成了“一股绳”,对如期摘下贫困帽子充满心。二是广大贫困群对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屯和家庭的新变化心里都有“一本账”,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激。很群自发地在家门口挂着感党恩的对联。不少村部或村里的学校在“七一”、国庆等重大节庆日举行升国旗仪式,老百姓都会主动参,用村干部的话来说,“过去是赶集的时候最热闹,现在是升旗的时候最热闹。”三是脱贫攻坚让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了与贫困群“一块干”,广大群对党组织充满任。有干部说,“脱贫攻坚攻下的不仅是贫困的堡垒,还有党群干群关系的壁垒。城里人现在不怎么串门了,左邻右舍住的是什么人都不一定知道;贫困户家里几乎天天都有干部上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的名字连村里的小孩都叫得出。”四是越过越红火的好日子在广大农民群心里点燃了“一把火”,大家对乡村振兴充满期待。有群说:“过去村里没路没水没产业,这山头那山头、左看右看是个愁;现在路通了、水有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这门路那门路、条条都是致富路。”
上面这两段字,第二段是我在讲课时获得掌声最、最热烈的地方。学员为什么会不吝掌声?我觉得,应该是内容比较鲜活,字比较出彩,在风上做到了“短实新”——
短,整段话连同标点符在内,只有463个字;
实,4点感受是实打实的,是实地调研出来的,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
新,“四个一”的概括比较新颖、鲜活,其中有故事、有细节、有思想,还运用了“第三方说话”的技法,运用了一些“冒着热气、沾着露珠、带着泥土芬芳”的群语言。
这样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当时我是这么想的:
这个调研报告,应该突出问题导向,但也不能不写成绩。
突出问题导向,这是由调研目的决定的,也与行方向密切相关。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现在已经到了发起总攻、发起最后冲锋的阶段。在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场攻坚战打赢不是问题,关键是打好,打出高质量、好成色,还要把来之不易的战果保卫好、巩固好,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越是胜利在望,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注意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所以,这个调研报告应该少写成绩和经验,少写大家都知道的东西,把目光的聚焦点、行的着力点放在问题上,放在很人关注不够、了解不、思考不深的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