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教你写开头和结尾,太牛了!
开头结尾到底怎么写?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人民日报的这些时评章,从中学习章开头和结尾怎么写!
.开头巧辟蹊径结尾升华立意”
用毅力和恒心托举梦想
于石
开头:“用双手成就梦想”,是很人奋斗拼搏的写照。也有一些人,在用另一种方式托举着希望。不久前,一位名叫彭超的无臂少年,在研究生复试考场用脚写字,最终考入同济大学。考场上,弯曲的身体、认真的神情、执着的眼神,让奋力的书写绽放希望,让年的坚持开花结果。
解读:通常都说“用双手成就梦想”,但开篇却介绍彭超“用双脚成就梦想”的故事,迅速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结尾:崇尚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并不是为了单纯的感动。于普通人,这当然是一种触动、一种激励,正如网友所言:“还有什么不努力的理由?”对于故事的主人们,不能止于舆论的好奇、短暂的关注。张家城的篮球梦想值得尊重,同时,从长远来看,单手打球如何好支撑起未来的人生?彭超的求学生涯让人敬佩,未来完成学业的他又该作何打算?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俩的小康之路走得不容易,后头好的日子要从哪里着手?感动之余,感慨之外,给予他们最现实最及时的支持,发现并关怀那些还没有被聚光灯照到的角落,才是励志故事最合理的展开、最圆满的结局。
无论如何,让生活充满温度、未来充满广度,也让每个人有所领悟、有所感触,才能让他们继续乘风飞翔,激励人振翅高飞。
解读:结尾的设计也十分巧妙,作者呼吁我们在感动彭超故事的同时,给予“彭超们”最现实最及时的支持,这才是励志故事最合理的展开、最圆满的结局,瞬间提升了章的立意,让人回味无穷。
2.开头妙用比喻结尾玩转排比
阅读的陪伴最温情
丁德良
开头:爱上阅读,各有各的因由,各有各的精彩。阅读是以认知的力量去探测世界的广袤,借伟岸的灵魂来陪伴心灵的成长。阅读之于个人,如漫漫人生里的灯盏,照亮奋斗之路;阅读之于社会,如历史进程中的星光,辉映壮美的明之虹。
解读:开篇充满诗意,运用比喻强调阅读的重要作用。
结尾:阅读是历史的回望、心灵的净化,也是梦想的启示、希望的播撒;是思想的觉醒、精神的刷新,是明的接力、脉的传承。因为阅读,我们不断成为好的自己,也因为阅读,人类不断创造美的世界。
解读:结尾继续使用修辞,排比句式对仗工整,气势磅礴。
3.开头描绘画面结尾引用升华
中国发展的速度与温度
陈晓丹
开头:高速铁路网不断延伸,运营里程向着4万里迈进,复兴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8对益性“慢火车”年不调价,经停一个个小站,每年运送沿线群2万人次。疾驰如风的动车组与慢悠悠的绿皮车,对照鲜明、耐人寻味,勾勒出一幅中国铁路的生动图景。
解读:开篇就为读者描绘出一幅中国铁路的生动图景,三个数字着重突出了中国发展的速度与温度。
结尾:“我的使命就是一辈子把这一件事做好,这与火车的快慢无关。”一列“慢火车”的列车长如是说。“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正在深入开展。永葆初心、砥砺恒心,切实为群办实事解难题,让发展有温度、民生有厚度,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风雨无阻向前进的磅礴力量,赢得民心、赢得未来。
解读:结尾引用列车长的话,强调发展的“温度”大于“速度”,要让发展有温度、民生有厚度。
4.开头一语双关结尾诗情画意
“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
杨暄
开头: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能为人生“增重”,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刻度。
解读:“轻”字一语双关,既代表重量,也代表知识的分量,颇有趣味。
结尾:先贤言,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不读书,或许就不懂得“柳条折尽花飞尽”的别绪离愁,不懂“今人不见古时月”的岁月沧桑,也不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冲淡豁达。一个人的成长底色,由所读之书来铺陈。而读书的寡,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灵家园的广袤或贫瘠。所以,只要能打开广阔的人生视野,遇见诗意的精神世界,并最终“认识你自己”,不管“轻”还是“重”,不管是读“著于竹帛”之书还是电子触屏之书,什么方式都好,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解读:结尾引用诗句,再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只要是阅读都好,形式和时间都是次要的。
5.开头以小见大结尾引人深思
小皮箱见证家风传承
桂从路
开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第一展厅,展陈着张子清烈士使用过的一只小皮箱。这只小皮箱虽然年代久远已有破损,但走近参观的人无不被其背后的故事打动。皮箱上用以固定的36颗图钉像是主人身经百战后的累累伤痕,灯光下的淡淡光泽折射出穿越时光的坚守与传承。
解读:开门见山,引出标题的“小皮箱”,具有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