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谈写作
是国家党政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处理务、处理生产、开展社会活动的一种体。由于交际的目的、内容、对象和条件等因对语言料和修辞方式有着自己的选择,因此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大家都能感到,看一篇,既和读一篇小说、散感受不一样,也和读一篇社论、科技论不同。这就说明语体是和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治语体相区别的。这种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它是以记述为特征,实用为目的,它不追求语言的艺术化,也不以语言的生动性为主要特征,除个别以鼓动、宣传为目的,如鼓动报告、倡议书、商品广告外,它主要是把准确和简洁等作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而规格化(尤其是严格意义上的)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说,准确性、简洁性、规格性是语言的三个基本特征。
语言的第一特点是准确性。冯梦龙在《笑府》中讲过一个笑话,大意是说一个苏州人,他的大女婿是个诗人,二女婿是个师爷(秘书)。在老丈人家作客时,大女婿赋诗一首,其中有一句:“清光一片照姑苏”,得到丈人夸奖。但二女婿不服气,提出:“差了,月岂偏照姑苏乎?须云‘姑苏等处’”。当然,这里笑的是二女婿不懂诗,不懂语言的模糊美,犯了“职业病”。二女婿的职业病是什么呢?这就是他长期在务生活中形成的要准确的职业本能。撇开这个笑话的戏谑、调侃的成份,它说明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的写作特别要强调准确。如果我们要表扬一个集体,需点一下代表人物时,不在代表人名后个“等”字,那恐怕会引起误会,弄不好还会挫伤部分同志。在实际写作中,准确性要从两方面以注意,一方面要求内容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不论是打报告反映问题,还是发指示做工作部署,提出的问题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分析问题以逻辑思维为准绳,绝不能犯主观主义,搞闭门造车,浮华失实。撰写,常常要大量运用事例,这方面最易失实。失实,向上容易导致错误的决策;向下容易降低的严肃性,严重的还会形成错误的指挥。另一方面,写作在遣词造句上要准确贴切,符合语法规范。要做到这一点,也得下功夫。作为一个部门的秘书工作者,如果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一些基本行业术语概念不清,不要说自己单独起草不敢下笔,就是看别人的拟也不敢作只字移动。当然,专业术语的错误,还容易发现,而最容易出错的倒是一些常用的语词。如“意见大体上完全一致”、“产品和质量提高好倍”、“他那样崇高的革命品质时时浮现在我们的眼前”等等。就是像“不能”、“不准”、“严禁”(程度不同),“一般”、“部分”、“大数”(范围不一样),实际运用中造成的语气或过重或过轻,范围或过大或过小,都并不少见。由于缺乏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和正确的语感,使结构混乱、成份搭配不当、层次混乱和逻辑关系上出毛病,在中都是常常看得到的。这样,的质量怎么能高呢?过好字关是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前提,我们应在实际写作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是简洁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建立报告制度》一中提出:“报告字每次一千字左右为限,除特殊情况外,至不要超过两千字。”“综合报告内容要扼要,字要简练,要指出问题或争论之所在。”这个要求很高。实际生活中,长章到处泛滥,有些领导似乎认为章不长不足以说明问题,秘书人员也认为章不长不好交差。这里面有许原因。当然,也有的的确需要长章才能说清楚问题。但对以实用为目的的来说,如果因为长而被人束之高阁,那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短并不是容量小的同义词。做到凝炼而有力地表述事物,用最少的词句表达较的内容,这是语言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这里,不要说离题万里、废话套话不允许,就是字上拖泥带水也是不行的。要做到简洁,首先要学会抓重点,谈问题开门见山,不绕圈子;其二在叙述时要学会概括地记述事件,不要动不动就采用“学笔法”,来点细节描写、气氛烘托、环境渲染之类;其三是注意语言的朴实,不用或少用形容修饰性词语;其四是写好以后,反复修改,“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