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读《人类简史》心得体会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疫情防控期间,很人可能都看过这样一条无不幽默的段子:一夜之间,小区保安成了哲学家,问的都是“直击灵魂的人类终极问题”。
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这几句终极问题已变成现实追问。所以,读读风靡全球的畅销书《人类简史》正当其时,兴许会从一个侧面为人们找到答案。
该书作者、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尤瓦尔·赫拉利被誉为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人类简史》于22年首次出版,即引发轰动。26、28年他又相继推出了同样关注人类宏观命运的《未来简史》《今日简史》,共同构成了一脉相传的“简史”三部曲。
和其他历史学著作一样,本书也基本上以时间为序,“简要”解读“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但如果仅止于此,该书也算不上新鲜。与同类著作比,本书在观念、视角、语言以及结构上都显得十分“另类”。
同样说史,本书超越了“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等惯有体例,内容也较少涉及王朝替、政权变异、战争暴力,甚至耳熟能详的历史大事件和领袖、名人也纷纷“失踪”。作者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也作为唯一的主角贯穿全书,以全新的学科思维,从哲学高度演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颠覆了大对历史教科书的阅读印象。
关于这种学科思维,作者在开篇就做了交代:大约在35亿年前,经过所谓的“大爆炸”之后,宇宙的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才成了现在的样子。宇宙的这些基本特征,就成了“物理学”;在这之后过了大约3万年,物质和能量开始形成复杂的结构,称为“原子”,再进一步构成“分子”。至于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它们如何互动,就成了“化学”;大约38亿年前,在这个叫作地球的行星上,有些分子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别庞大而又精细的结构,称为“有机体”。有机体的故事,就成了“生物学”;到了大约7万年前,一些属于“智人”这一物种的生物,开始创造出复杂的架构,称为“化”。而这些人类化继续发展,就成了“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