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要用好“四字诀”
我们身边有很从事字写作的同事,刚开始大家在一个起跑线上,跟着一样的领导、写着一样的料、着一样的夜班,几年后有的迅速成长为备受倚重的字骨干,有的还始终在低层次徘徊,甚至沦为打字送报的边缘人。个中原因有很,除去机遇、背景这样的客观因外,我感到内因还是根本原因。字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我认为,可以用“跟、学、践、悟”四个字来概括。话虽简单,但仔细品味定会有所感触。
跟,才能方向清。无论是在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要跟紧中央的决策部署,跟紧上级的指示要求,这样起草的字料才不会跑偏离题。否则,上级的意图都把握不准,即使再妙笔生花都是南辕北辙,领导不会用也不敢用。怎么去“跟”?我们以前谈过,深入地“跟”,就是对上级精神和领导讲话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反复咀嚼、深入把握。有时候领导布置任务可能是只言片语,需要反复琢磨,切实把领导意思把握准、领悟透。联系地“跟”,就是对某项工作相关领域的要求充分了解。一般上,领导抓工作的思路是一贯的、系统的,如果对某方面工作讲的不,可以看看领导对相关工作是怎么讲的,这样联系着理解讲话精神,容易把握意图。创造地“跟”,有的领导指示可能只是初步想法和原始考虑,这就需要对领导意图进行补充和完善,在结合实际的同时进行创新思考,把领导的愿意拓展丰富,实现系统化体系化。总之,只有深入、全面、系统地理解了上级精神和领导意图,字料才能具备了成功的基本前提。
学,才能功底实。关于学习料,我们专门写过一篇章,叫“成功就是一系列好习惯的总和,掌握了这“十个一”你也能成为字高手”,不知有少笔友坚持下来了。我们敢说,这些习惯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七、八项,一两年下来一定大有裨益。这十个建议,主要是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切入的,这里我们再说说方法。带着问题学,学件或者讲话,心里最少要有这么几个问,比如件或者讲话发表的着眼点什么?着力点有哪些?落脚点在何处?等等。有了这些问题,才可能从中找到答案。带着任务学,以干促学往往比单纯学习的质量高,比如最近在写某个料,可以围绕这个专题找大量有关的件和讲话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分门别类梳理相关学习心得和摘录,这样就一举得了。带着联想学,当然不是指用联想电脑学,而是要边学边回想写过的相关料,哪些地方可以吸纳,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这样大脑中留下的记忆会是成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
践,才能实力强。字工作最重实践,学得再而不实践,不会有任何进步。如何实践?主要是做到“三常”。常摹,但要“神”大于“形”。对初学者而言,照葫芦画瓢是最省事的办法,但绝不是原样照抄和简单照搬,而是要看到范背后的东西。比如,章的套路是什么,报告有哪几种写法?经验有哪几样模式?新闻有哪几类思路?章的结构是什么,是横向展开?还是纵向深挖?等等。常写,但要“质”大于“量”。为什么有的笔友写的料很,但总是在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关键就是重量轻质。每写一篇章,都要有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态度,要有穷尽认知能力和字水平的追求,真正竭尽所能、耗尽所思后再出手,这样才能打一仗进一步。常改,但要“练”大于“果”。章不厌千回改。对自己起草的章,只要时间允许,就要换换角度,用冷眼旁观的视角去审视和修改,而且不要一味追求结果,改的过程本身就是沉淀反思的过程,这往往比结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