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1、集合
()、定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叫集合;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集合的元。
集合中的元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表示一个集合要用{}。
(2)、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记作,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元和集合之间的关系:∈,或;
(5)、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整数集:Z;整数: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2、子集
()、定义:中的任何元都属于B,则叫B的子集;记作:B,
注意:B时,有两种情况:=φ与≠φ
(2)、性质:①、;②、若,则;③、若则=B;
3、真子集
()、定义:是B的子集,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不属于;记作:;
(2)、性质:①、;②、若,则;
4、补集
①、定义:记作:;
②、性质:;
5、交集与并集
()、交集:
性质:①、②、若,则
(2)、并集:
性质:①、②、若,则
6、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判别式:△=b2-4c
二次函数
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
有两相异实数根
有两相等实数根
没有实数根
一元二次不等式
的解集
“>”取两边
R
一元二次不等式
的解集
“<”取中间
不等式解集的边界值是相应方程的解
含参数的不等式x+bx+c>恒成立问题含参不等式x+bx+c>的解集是R;
其解答分=(验证bx+c>是否恒成立)、≠(<且△<)两种情况。
第二章函数
、映射: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集合中的任何一个元,在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和它对应,
记作f:→B,若,且元和元b对应,那么b叫的象,叫b的原象。
2、函数:()、定义:设,B是非空数集,若按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中的任意一个数x,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就称f:→B为集合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
(2)、函数的三要: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f(x)的范围叫函数的值域,定义域和值域都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
(3)、函数的表示法常用: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画图象的三个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4)、区间:满足不等式的实数x的集合叫闭区间,表示为:[,b]
满足不等式的实数x的集合叫开区间,表示为:(,b)
满足不等式或的实数x的集合叫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表示为:[,b)或(,b];
(5)、求定义域的一般方法:①、整式:全体实数,例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定义域为R;
②、分式:分母,次幂:底数,例:
③、偶次根式:被开方式,例:
④、对数:真数,例:
(6)、求值域的一般方法:①、图象观察法:
②、单调函数:代入求值法:
③、二次函数:配方法:,
④、“一次”分式:反函数法:
⑤、“对称”分式:分离常数法:
⑥、换元法:
(7)、求f(x)的一般方法:
①、待定系数法:一次函数f(x),且满足,求f(x)
②、配凑法:求f(x)
③、换元法:,求f(x)
④、解方程(方程组):定义在(-,)∪(,)的函数f(x)满足,求f(x)
3、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区间上任意两个值,若时有,称为上增函数;
若时有,称为上减函数。(一致为增,不同为减)
(2)、区间叫函数的单调区间,单调区间定义域;
(3)、判断单调性的一般步骤:①、设,②、作差,③、变形,④、下结论
(4)、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内外一致为增,内外不同为减;
4、反函数:函数的反函数为;函数和互为反函数;
反函数的求法:①、由,解出,②、互换,写成,③、写出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
反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的值域、定义域;
函数的图象和它的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点(,b)关于直线的对称点为(b,);
5、指数及其运算性质:()、如果一个数的n次方根等于(),那么这个数叫的n次方根;
叫根式,当n为奇数时,;当n为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正分数指数幂:;负分数指数幂:
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的负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运算性质:当时:,;
6、对数及其运算性质:()、定义:如果,数b叫以为底N的对数,记作,其中叫底数,N叫真数,以为底叫常用对数:记为lgN,以e=2.782828…为底叫自然对数:记为lnN
(2)、性质: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②、的对数等于:,③、底的对数等于:,④、积的对数:,商的对数:,
幂的对数:,方根的对数:,
7、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
函数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定义
()
()
图象
(非奇非偶)
>
<<
>
<<
性
质
定义域
(-∞,+∞)
(-∞,+∞)
(,+∞)
(,+∞)
值域
(,+∞)
(,+∞)
(-∞,+∞)
(-∞,+∞)
单调性
在(-∞,+∞)
上是增函数
在(-∞,+∞)
上是减函数
在(,+∞)
上是增函数
在(,+∞)
上是减函数
函数值变化
图
象
定点
过定点(,)
过定点(,)
图象
特征
图象在x轴上方
图象在y轴右边
图象
关系
的图象与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第三章数列
(一)、数列:()、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数列;每个数都叫数列的项;
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定义域: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2,3,…,n}),
值域:数列本身,对应法则:数列的通项式;
(2)、通项式:数列{}的第n项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例:数列,2,…,n的通项式=n
,-,,-,…,的通项式=;,,,,,…,的通项式
(3)、递推式:已知数列{}的第一项,且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用一个式表示,这个式叫递推式;例:数列{}:,,求数列{}的各项。
(4)、数列的前n项和:;数列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二)、等差数列:()、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差,差通常用字母表示。
(2)、通项式:(其中首项是,差是;整理后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
(3)、前n项和:.2.(整理后是关于n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
(4)、等差中项:如果,,成等差数列,那么叫做与的等差中项。即:或
[说明]: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事实上等差数列中某一项是与其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
(5)、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
①、定义法:对于数列,若(常数),则数列是等差数列。
②、等差中项:对于数列,若,则数列是等差数列。
(6)、等差数列的性质:
①、等差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如果是等差数列的第项,是等差数列的第项,且,差为,则有
②、等差数列,若,则。
也就是:,如图所示:
③、若数列是等差数列,是其前n项的和,,那么,,成等差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