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知识总结填空附答案

2022-12-08 23:27:25 131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细胞生物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

、概念:血浆细胞

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其中含量较的是,占到。营养物质通过等系统,氧气通过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尿等)主要通过等系统排出体外。(P8图)

2、体内大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红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含量最的是、其次是,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

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

()渗透压:指溶液中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血浆渗透压主要与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取决于37时,血浆渗透压为,与.9%NCl等渗。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而死亡。

2PH:血浆PH,与等离子有关

3)温度:左右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叫做稳态。内环境稳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就会出现,最终会引起死亡。

2、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3、与稳态调节直接相关的系统有等。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的过程: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到,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新的兴奋通过到达,作出应答。

2、兴奋的传导: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后,由状态变为状态的过程。

神经纤维上:兴奋以的形式传递。神经纤维静息处电荷分布为,兴奋处为。传递方向的特点是

神经元之间:兴奋通过(结构)传递,传递过程中的转换为:从变为,再转为。神经递质存在于内,通过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方向:单向性(从一个神经元的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

原因:

3、各级中枢的功能: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分为大脑,主要功能是;小脑,主要功能是,脑干,主要功能是,其中下丘脑的主要功能是

4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到人类的。如果S区受损,会得,症状是能,不能。如果一个人能讲但听不懂,可能是区受损。(P2

5、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进行。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一个形状象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的建立有关。

第二节通过激的调节

、激调节的发现过程(了解)。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是,它是由胰腺分泌的,作用是

2、动物的激调节:

下丘脑分泌的一类激释放激化学本质都是,靶器官是。此外它还能分泌激,调节水盐平衡。

垂体分泌的一类对生长起重要的激是,幼年时如果分泌过少会得,分泌过会得。此外垂体还能分泌,作用于甲状腺,垂体对下丘脑分泌的还具有释放作用。

胸腺分泌,同时它还是(一种淋巴细胞)发育的场所。

甲状腺分泌,它的化学本质是,主要功能为,它的合成与分泌受的控制,反过来又能调节下丘脑和垂体,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幼年时缺乏这种激会导致,合成这种激的一种重要无机盐是,如果长期缺乏,会得

睾丸主要分泌,卵巢主要分泌

激调节的实例:

血糖的来源有

血糖的去路有

血糖浓度较低时,细胞分泌增,促进;血糖浓度高时,细胞分泌增,促进

3、激调节的特点:

()

2)通过传送,内分泌腺没有,分泌的激弥散到中。(3)作用于。激一经接受并起作用就被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以维持激含量的

激的种类、量极,既不组成,又不提供,也不起作用,是通过影响细胞而使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所以说激是一种息分子。

第三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概念

结构基础

反射弧

——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联系:

实例:体温的恒定与体内的平衡有关。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尤其以产热为,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的蒸发、皮肤内的散热,其次还有等。(复习体温调节图解)。

水盐平衡中,由于等原因,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这时中的感受器感受到刺激,一方面把传至,产生,使人,另一方面,下丘脑还能分泌并由垂体释放,作用于,使它们重吸水增强,使尿量,这样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3、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的调节,反过来,内分泌腺分泌的激又会影响神经系统的

第四节疫调节

疫系统的组成:疫系统由疫器官()、疫细胞(、淋巴细胞)和疫活性物质(等)组成。

、人体的防卫系统: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

第三道防线: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特异性疫

2、特异性疫

()体液疫

抗原进入体液后,先经细胞的,传递给,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和分化,小部分分化为,大部分分化为,并由它产生,与抗原进行,从而抑制病原体的,最后结合体进一步形成,进而被消灭。第二次相同抗原进入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分化形成,产生大量

2)细胞疫

当抗原,需要靠细胞疫。大致过程是:抗原经,传递给T细胞迅速分化,小部分分化为,大部分分化为,它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最终被吞噬、消灭。

3、疫异常

()自身疫:攻击自身物质如:

疫过强

过敏反应:指的机体,在接受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特点是:发作、反应、消退;一般不会,也不会引起;有明显的

2)疫缺陷: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IS),由HIV)引起,HIV遗传物质为,通过攻击,使人体疫功能降低而被传染其它疾病。

传播途径:血液、母婴、性接触

4、疫学的应用

()疫苗人体通过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当抗原进入机体时会快速引起疫反应,消除病原。

2)器官移植器官移植后,一般需服用以减少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攻击,提高成活率。

第三章植物的激调节

第一节植物生长的发现

、生长的发现过程:P46~47

注意: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2、胚芽鞘向光生长的知识点:

()产生生长的部位是

2)胚芽鞘感感光部位为接受单侧光照引起生长分布不均匀(向光侧的生长向背光侧移动)

3)胚芽鞘生长部位为下,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

3、生长的化学本质是,植物体内还有等具有生长效应的物质。像这样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运送到,对植物的有显著影响的,称为植物激。

3、生长的合成、分布、运输

()合成部位:,由经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2)分布:生长旺盛的部位,如等处。

3)运输:方式:

特点:在幼嫩组织中,方向:;成熟组织中的运输特点是

第二节生长的生理作用

、生长生理作用具性:既能,也能;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既能,也能

一般情况下,浓度促进生长,浓度抑制生长。如:顶端优势(由于产生的生长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附近生长浓度高,由于对生长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解除顶端优势的方法是

2、生长对植物的影响

()不同植物对生长敏感度不同(一定浓度的生长类似物除草,促进农作物生长,抑制、杀死杂草,生长类似物有等)

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敏感度不同

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根--8-4mol/L

3、生长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的枝条;防止落花落果;形成无子果实(如:用的溶液处理,可得到无籽番茄。)

第三节其他植物激

、植物激的种类和功能:

()赤霉

合成部位:主要是。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增高;促进,过会引起植物的症。

2)细胞分裂

合成部位:主要是。主要作用:促进

3)脱落酸

合成部位:。分布:器官和组织中含量。

主要作用:

4)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

2、植物激在植物的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地,而是种激共同调节。如低浓度的促进细胞的伸长,但它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的合成,反过来又抑制了这种激对细胞伸长作用的促进。

3的对植物的有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概念

种群:_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

种群特征:包括_种群密度____出生率和死亡率__迁入率和迁出率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_____

种群数量变化是_种群密度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_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种群密度:_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_(单位是比值)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研究方法:__抽样调查__植物:样方法;动物:

3、样方法取样的规则:样方的大小;取样的关键:

取样的方法:

(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采用_样方法_)

4、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

其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5、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年龄组成的类型:

()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

(2):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6、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7、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8、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__上升_____;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__下降__。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_保持稳定_)

9、种群数量的变化:

影响因:、自然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b、人为因:人类活动。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

两种增长曲线:

J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

bS增长特点:种群密度增--增长率下降--最大值()稳定;

原因: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种内斗争就会剧_,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_,使种群的出生率__降低__,死亡率__增高_。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__停止_

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

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群落的_物种丰富度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

丰富度的研究方法:统计(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和分析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生物必修知识总结填空附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9973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