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力弘扬“三大精神”心得体会2
2.大力弘扬“三大精神”心得体会4
3.大力弘扬“三大精神”心得体会6
4.大力弘扬“三大精神”心得体会9
5.大力弘扬“三大精神”心得体会11
6.大力弘扬黄河劳模精神13
7.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15
8.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18
9.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20
10.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22
11.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心得感悟24
12.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心得感悟26
13.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心得体会28
14.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30
15.大力弘扬英模精神心得体会33
16.再谈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34
大力弘扬“三大精神”心得体会
自20XX年至今,河南省已有5000余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基层服务,得到锤炼。有的扎根基层继续服务,有的顺利实现择业。目前仍有1600人在岗服务。他们中间,有研究生,有本科生;有的学文,有的学理;有的来自乡村,有的来自都市;有的是独生子女,有的家庭生活优裕。尽管情况各异,但他们都立下报国之志,怀揣赤诚之心,来到偏僻的农村,或支农,或支医,或支教,或扶贫,或从事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扎根基层,融入农村,播种希望,在躬身实践中丰富阅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在平凡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成果丰硕,获得了组织的肯定、群众的好评。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对“三支一扶”计划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评价,科学地提炼和概括了“三支一扶”精神,即“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甘于奉献的精神追求、全心全意的服务态度、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这既是对广大“三支一扶”工作者的肯定,更是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的肯定。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杨盛道同志对河南省“三支一扶”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批示:“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是我厅工作的亮点,支持了基层,安置了就业,也是学教活动的成效”。实践证明,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卫生、农业与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当地的人才队伍结构,为基层建设增添新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择业观,形成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熟悉国情,了解民情,不断增强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了弘扬“三支一扶”精神,总结“三支一扶”经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建功立业,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力资源市场处与《人才资源开发》杂志社特开设“三支一扶”栏目,联手推出互动式报道,从河南省“三支一扶”征文比赛中挑选出若干篇优秀文章,分期刊发,以飨读者。我感到这种形式很好,很有意义。
让我们走近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工作,分享他们的故事,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成长进步鼓劲加油。
大力弘扬“三大精神”心得体会
弘扬工匠精神要把准“方向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创造创新创业和包括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内的人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从企业家精神,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四个维度,强调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全党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广大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建设释放了鲜明信号。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专业素养、专业作风、专业精神、专业方法,要求把政治性要求和知识性要求、专业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这都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根本遵循。
弘扬工匠精神要建好“蓄水池”。在宏观上,要着力营造一种大环境,为工匠们“鱼跃龙门”创造最充裕的条件。在微观上,要形成企业家精神、劳动者大军、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小环境。具体在制度层面,完善工匠奖掖和荣典的体制机制;在文化层面,沉淀久久为功、崇尚质量和荣誉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层面,形成工匠享受“英雄礼遇”“明星礼遇”的舆论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倡导创新文化,蕴含着营造工匠精神的氛围、环境和导向。创新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提出新的现实,遇水搭桥、逢山开路,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要瞄准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文化对创新的滋养作用、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激励作用、制度创新的保障作用、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真正做到放水养鱼。,辽宁广播电视台推出“品牌辽宁”,发挥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同年11月,辽宁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奖励首批“辽宁工匠”的决定,授予徐强等95名同志首批“辽宁工匠”荣誉称号,并奖励每人10万元生活补贴,这是一次建设“蓄水池”的重要行动。随后,召开专门会议,表彰“辽宁工匠”。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陈求发、唐一军出席会议,勉励继续发扬工匠精神、传承工匠技艺、展示工匠风采。省委书记陈求发对全省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提出希望,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鲜明导向,进一步健全技术工人发展激励机制,切实帮助技术工人成长成才解决实际问题,全力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广大工人工作有舞台、有价值,生活有尊严、更美好。
弘扬工匠精神要不断“攀高峰”。在质量面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个要求对于工匠爱岗敬业、永攀高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力弘扬“三大精神”心得体会
一是要认真做好劳模工匠人物的服务管理宣传工作。劳模和工匠等先进人物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让他们享有更高的待遇,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对在社会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良好氛围有重要意义。工会组织要加大对劳模工匠人物的服务管理宣传力度,切实形成工作长效机制,让劳模和工匠真正成为被尊敬被重视的社会群体,成为让年轻人向往的“精英”人物。近年来,省国防工会选举了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时代楷模”徐立平和“道德模范”薛莹担任副主席,推荐系统内先进职工代表担任中国工会十大七大代表和陕西工会十四大代表,让他们积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推动《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的实施,对评选出的首届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每人给予三千元的奖励,努力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编辑出版《剑魂·陕西国防系统劳模报告文学集》,举办声势浩大的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颁奖晚会,编排展演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的高质量文艺作品,努力提高职工中先进人物的社会影响力,让劳动伟大、创造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是要为劳模工匠人物施展才华、干事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广大劳动模范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续鼓励广大劳模珍惜荣誉、努力学习,在各自岗位上继续拼搏、再创佳绩。工会组织作为劳模工匠人物的“娘家人”,一定要为劳模工匠干事创业搭建广阔平台,帮助他们发挥更大的价值。近年来,省国防工会发挥行业劳模工匠人物数量多、贡献大的优势,组建陕西军工劳模服务团,汇集先进人物的力量帮助企业攻坚克难,并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名师带徒活动,让劳模变成名师,帮助青年职工掌握精湛技能,学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十有”标准,将“对普通职工有带动辐射作用”列入创建标准之一,让劳模工匠等先进人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内岗外都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激励广大职工做“三大精神”的传承者。我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意义在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向劳模工匠学习,以劳模工匠为榜样,爱岗敬业、积极创新、精益求精、争创一流,建功新时代。省国防工会在为职工树立榜样的同时,更注重为广大职工创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环境。加大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引领,推进党的重要精神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引导广大职工把个人追求融合在国家和民族事业之中,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围绕服务国防现代化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任,积极开展高新工程劳动竞赛、军民融合专项劳动竞赛,在服务行业开展提质增效劳动竞赛,调动广大职工劳动积极性,激发广大职工劳动热情。落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要求,主动对接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深入推进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将由国防工会举办的省级二类职工技能大赛由每年两个工种增加为6个工种,并探索建立按照参赛人数比例确定获奖人数和晋升职称人数的机制,激励广大职工苦练技术、增长本领、创新创优。
大力弘扬“三大精神”心得体会
每一份职业都应该得到尊重,因为无论少了哪类工种的人,社会运行都将陷入“窘境”,甚至难以运行。感谢各行各业辛苦工作的你们,由于你们的辛勤付出、默默奉献,社会才得以有序运转、稳定安宁。“桥吊操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鲜有人了解。在40多米高、8平方米大的桥吊司机室里,竺士杰低着头,熟练地操作着控制台上的手柄和按钮,着箱、闭锁、拉升、落箱、开锁……仅仅一分钟,一个集装箱的装卸便在他流畅的操作中顺利完成。
专心致志,传承工匠精神的“细心”。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桥吊操作”需要有极致的耐心、精准的操作、细微的手法,以及对职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鲜明态度。起初,竺士杰的手法一点也不娴熟,正如他本人谈起第一次操作桥吊,是那样得记忆犹新:“我是从龙门吊转岗到桥吊,第一次上机我满头大汗地操作了10多分钟,愣是没吊起箱子,最后还是师傅帮我解了围。”可见,“竺士杰桥吊操作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善于在精细中出彩,是经过不断摸索、反复试验的结果,其过程是坎坷的、艰辛的。
锲而不舍,传承工匠精神的“恒心”。
“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我们要学习竺士杰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锲而不舍的恒心。起吊时,竺士杰一直在寻找解决行走不同距离,起吊不同重量、不同箱型、不同船型结构、不同设备性能及大风等特殊天气下的作业方法。他在每个环节掐秒表,将操作细化到每个微小动作,为了练习精准推挡,卡在手柄上的虎口都磨出了血泡。
心无旁骛,传承工匠精神的“信心”。
大力弘扬“三大精神”心得体会
卖油翁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细品卖油翁的精神,它不仅是熟能生巧,而是一种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是把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的追求。自古以来,中国似乎从来不缺少工匠,以及工匠们追求的工匠精神。数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由一代代追求极致的工匠留下来的,他们的精神凝聚在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中,一座座古老建筑上,一幅幅经典字画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种工艺之美、手法之精、匠心之独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始终是我们的骄傲,是民族文化的物化和血脉传承。
卖油翁的工匠精神,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工匠者,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日复一日地做着简单的事,但他能在最枯燥的事情中,做出兴趣,做出标杆,就成了一种精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一行都需要人来做,每一行都需要像卖油翁这样的职业精神。细品卖油翁的精神内涵,它是一种专注,是把本职工作做好的执著;它是一种耐心,以精雕细琢去对待工作;它是一种淡然,抛弃名利,一心只想把事情做好;它是一种精细,在不断超越自我中彰显价值。
工匠精神在于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明始终在延续中发展,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种口口相传和手手相传,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精进和发展,在一次次自我否定中求得新的突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其实就是建立在工匠精神基础之上的发展。试想,如果没有工匠精神的传承,我们吃的将永远停留在茹毛饮血上,我们穿的仍然是树皮茅草,我们住的一直是简易窝棚,我们用的可能还是简陋工具。因为没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有“钱不湿”的效果,就没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嫦娥五号、奋斗者号、6G技术更是无从谈起。
大力弘扬黄河劳模精神
劳模是什么?劳模是劳动的模范和榜样,是社会遴选出的最好的、鼓励人们仿效的劳动者,劳模体现着社会对某一类劳动方式、劳动精神的最高评价。黄河劳模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奉献精神为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事业默默无闻作贡献,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和辉煌业绩推动着治黄事业的进步,以自己的崇高思想和先进事迹,为全河职工树立了光辉的旗帜。
黄河劳模精神,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黄河人文精神。劳模们有的来自黄河大堤修防一线,有的来自黄河供水前沿,有的来自经营管理、开拓市场的基层,有的来自勇于创新、成果丰硕的科研院所,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谱写了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实践证明,不同岗位的黄河劳动模范都不愧为新时期黄河治理的标兵,都不愧为全河职工学习的榜样。
大力弘扬黄河劳模精神,就是要在大河上下营造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氛围,要理直气壮地支持劳模,满腔热情地关心劳模,并为黄河劳模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大力弘扬黄河劳模精神,就是要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作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围绕中央兴水惠民决策部署和民生水利发展要求,积极践行治河为民、人水和谐理念,突出“四个更加注重”的实践导向,促进各项治黄工作的开展。
大力弘扬黄河劳模精神,就是要在黄河治理队伍中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立足本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黄河上各个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劳模精神是什么?新时代下我们还需要劳模精神吗?劳模精神是否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当听完国测一大队和巴山工务车间的劳模演讲后,这些问题有了答案。
测绘是一项量天测地的艰辛工作,当看到戈壁沙滩,雪域高原极端恶劣的环境时,打破了我对测绘工作的无知,以为就是拿着标杆在马路上测量基准线。这样的误解在三位劳模的讲述中慢慢得到澄清,才知道国测一大队原来是一只具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队伍。这支队伍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用汗水乃至生命丈量着祖国大地的每寸土地,秦岭山水,大漠边疆,雪山珠峰处处留下他们的足迹。当年轻的宋泽盛为救下滑的战友,自己却坠落几十米深的悬崖,那年他只有29岁;当面临断水危机时,吴昭璞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的绝望给了自己,战友带着清水返回时,七尺男儿的驱壳已经缩成不足四尺,身下却是包裹完好的设备,而他还没有听到孩子亲口叫他一声爸爸。父辈的精神传承在血液中,铸造了国测一大队的奉献基因,深深种植在年轻工作者的心中,引领他们前赴后继,无怨无悔的工作。在新时代下,青年工作者锐意进取,懂技术,肯钻研,啃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大雁塔的测绘成绩就是他们攻坚克难的成果之一。
测绘工作需要天南海北的流动,而巴山工务车间则是驻扎在秦巴山区襄渝铁路段的坚守者。“干,就要干出个样子”这是老师傅谢和平的话,“铁路修到这里,总要有人要养护,我们不来总要有人来,既然来了,来一天就要干好一天”这位陕北老师傅的话简单直白,却结结实实的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既然到了这里,做了这份工作,就要对得起工作,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巴山工务车间的劳模们称自己是土专家,靠着实打实的弯腰挨个检查铁轨,确保铁轨安全可靠性。世界这么大,谁不想去看看。巴山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青工们又是如何耐得住寂寞和对繁华的向往呢?是责任,是老一辈养路工的重品行,讲奉献的言传身教让他们对这块土地产生了感情,生出了荣誉感和责任感。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16篇)大力弘扬“三大精神”心得体会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09522.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