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计造假与政治生态恶化的研讨发言:坚决遏制统计造假筑牢政治生态根基

2025-07-29 07:03:52 127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统计数据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参谋部”,更是检验政策执行成效的“度量衡”。然而,统计造假行为不仅扭曲数据真实性,更对政治生态造成深层次、系统性破坏。云南省曲靖市曾发生的统计造假典型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深刻揭示了统计领域弄虚作假与政治生态恶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今天,围绕“统计造假与政治生态恶化”这一主题,结合曲靖案例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深化思想认知,领悟统计造假与政治生态关联要义

统计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而是关乎政治原则、政治立场的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不仅影响党和政府决策判断,更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深刻阐明了统计工作与政治生态的内在联系。

(一)统计数据的政治属性决定其与政治生态的关联性。统计数据是党和政府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其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决策的科学性。在曲靖市统计造假案例中,当地为追求“政绩好看”,通过编造工业增加值、虚报固定资产投资等方式篡改统计数据,导致上级对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产生误判,进而影响了区域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等重大决策。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党的事业不忠诚、对人民利益不负责,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政治生态出现偏差的典型表现。

(二)统计纪律的严肃性彰显其对政治生态的保障性。统计纪律是党的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守统计纪律是党员干部讲政治、守规矩的基本要求。曲靖市统计造假案中,当地形成了“上下联动”的造假链条:企业按“指定数据”填报报表,乡镇统计员“指导”企业修改数据,市级部门“审核把关”造假材料,甚至出现“数据先定后报、报表按需编造”的操作模式。这种有组织、成体系的造假行为,严重违反《统计法》和政治纪律,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风气蔓延,直接侵蚀了政治生态的根基。

(三)统计公信力的权威性映射政治生态的健康度。统计数据的公信力源于真实性,而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反映政治生态的清明程度。曲靖市在统计造假被查处后,不仅经济数据“断崖式回调”,更导致群众对政府公布的就业、收入、民生投入等数据产生普遍质疑,出现“官方数据与群众感受脱节”的信任危机。这种公信力的丧失,本质上是政治生态受损的外在表现——当“数字政绩”凌驾于“实绩实效”之上,当“弄虚作假”替代“求真务实”,政治生态必然出现“雾霾”,党群干群关系也会随之疏远。从曲靖案例看,统计造假与政治生态恶化是“共生共荣”的恶性循环:不良政治生态为统计造假提供土壤,统计造假反过来加剧政治生态恶化。只有从政治高度认识统计工作,才能真正把握二者关联的核心要义。

二、剖析恶劣影响,洞察统计造假对政治生态深层危害

统计造假的危害绝非“数字失真”那么简单,而是像一颗“毒瘤”,从多个维度对政治生态造成系统性破坏。曲靖市统计造假案的后续影响,充分暴露了这种危害的隐蔽性、长期性和严重性。

(一)损害党的执政根基,动摇政治信任基石。党的执政基础在于人民信任,而信任的前提是求真务实。曲靖市在统计造假期间,通过虚增GDP、夸大产业规模等方式营造“发展假象”,导致上级对当地发展能力的评估严重偏高,进而将大量项目、资金向“虚假优势产业”倾斜。但虚假数据无法掩盖实际问题:当地中小企业因资源错配陷入经营困境,群众就业、收入增长等实际利益受损,最终引发“政策承诺与现实落差”的不满情绪。数据显示,造假问题曝光后,曲靖市某县的群众信访量同比上升42%,其中80%涉及“政策落实不到位”“发展承诺不兑现”等问题。这种信任危机从对统计数据的质疑,逐渐蔓延到对党委政府整体工作的不信任,直接削弱了党的执政根基。

(二)扭曲干部政绩导向,败坏政治风气。统计造假背后,是“唯GDP论英雄”的错误政绩观在作祟,而这种错误导向会迅速污染政治风气。在曲靖案例中,当地形成了“数据造假有功、如实上报受批”的畸形氛围:某乡镇统计员因拒绝编造数据被调离岗位,而另一名“擅长”虚报数据的干部则被提拔为统计部门负责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干部队伍中出现“比造假能力、赛虚报水平”的歪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被抛弃,投机取巧的“捷径思维”盛行。更严重的是,造假行为往往伴随权力寻租——当地部分干部通过修改企业数据为“人情企业”谋利,甚至形成“造假-获奖-晋升”的利益链条,进一步滋生腐败,败坏政治生态。

(三)破坏制度执行刚性,瓦解政治规矩。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统计造假本质上是对制度的公然践踏,会严重削弱制度权威。曲靖市统计造假案中,从企业填报的基层报表,到县级初审、市级终审的全流程,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和审核程序,但这些制度被集体架空:企业伪造生产台账应付检查,统计部门对明显异常的数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管部门的抽查变成“提前打招呼的走过场”。这种“有制度不执行、有规矩不遵守”的行为,形成了“制度无用论”的负面示范,导致其他领域的制度执行也出现松动——如环保数据造假、安全生产记录造假等问题接踵而至,最终形成“破窗效应”,使制度防线全面失守,政治生态失去刚性约束。

(四)阻碍科学决策实施,拖累发展全局。虚假的统计数据会导致决策偏离实际,而错误的决策又会加剧发展矛盾,反过来对政治生态产生持续冲击。曲靖市因虚假的“工业增长数据”,盲目扩大工业园区规模,导致土地闲置、债务高企——截至造假被查处时,当地工业园区的闲置厂房面积达150万平方米,政府隐性债务较合理水平超出30%。为掩盖问题,当地又通过“拆东补西”“寅吃卯粮”等方式继续造假,形成“造假-决策失误-更深层次造假”的恶性循环。发展中的矛盾不断积累,最终转化为干部队伍的焦虑情绪、群众的不满情绪,使政治生态在“发展困境”与“信任危机”的双重压力下持续恶化。从曲靖案例可以看出,统计造假对政治生态的危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数据失真到决策失误,从风气败坏到信任流失,从制度失效到发展受阻,最终形成“政治生态污染-治理能力下降-问题积重难返”的恶性闭环。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关于统计造假与政治生态恶化的研讨发言:坚决遏制统计造假筑牢政治生态根基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117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