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行政执法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法律法规得以实施、政策方针得以落地、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彰显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基层执法队伍的能力与水平,不仅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更是优化营商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当前,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期待,系统性地研究和探索基层执法队伍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构建一体化高效执法新格局
能力提升的首要路径在于顶层设计与结构优化。传统的“九龙治水”式执法模式,常导致职能交叉、多头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严重掣肘基层治理效能。为此,必须通过深刻的体制机制变革,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一体化执法新格局。
首先,大力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是破解基层执法困局的根本之策。以XX省为代表的部分地区,作为全国“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国家试点,通过整合不同部门的执法职责、力量与资源,实现了“一支队伍管执法”的重大突破。其核心在于打破部门壁垒,将市场监管、城市管理、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执法权限进行整合,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局。如XX县的做法所示,通过组建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并成立县行政执法调度中心,构建了县域行政执法的统一指挥中枢,有效推进了更大范围的跨领域、跨部门综合行政执法。XX市、XX市等地的实践也证明,“一支队伍管执法”模式通过精简执法队伍、明晰权责清单,显著提升了执法效能。
其次,推动执法重心下移与资源下沉,是激活基层治理活力的关键一环。长期以来,乡镇(街道)一级普遍存在“看得见、管不着”的治理难题。破解这一难题,必须赋予基层更多的执法权限和资源保障。XX省多地将超过65%的执法人员下沉至基层一线,有的地区执法力量镇街下沉率高达75%以上,极大地充实了基层执法力量。XX县亦加强全县五个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通过设置综合执法队、选优配齐队长等方式,确保基层有职有权有能力。XX省XX市等地的经验表明,将司法所、派出所等驻乡镇站所力量适度整合到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能有效提升基层快速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
再者,健全执法协作配合机制,是保障新体制顺畅运行的必要条件。改革并非简单的机构合并,而应是职能的有机衔接与流程的再造。XX县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率先建立了县乡二级综合行政执法协作配合、县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执法协作配合、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与县级部门派驻机构执法统筹指挥等多项协调配合工作机制。这有效理顺了跨部门综合执法与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责关系,确保了行政管理职能与行政执法职能的无缝衔接,避免了“改了之后没人管”的现象。
二、锻造高素质规范化执法铁军
执法队伍的能力,最终体现在每一位执法人员的专业素桑和规范行为上。体制机制的“骨架”搭建完成后,必须以“血肉”填充,即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执法铁军。
第一,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教育培训体系。执法工作政策性、法律性强,知识更新快,对执法人员的学习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必须将培训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来抓。XX县制定出台《行政执法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并明确年度工作任务清单与培训计划,确保行政执法人员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60学时的集中轮训,这种制度化的安排为能力提升提供了持续动力。XX市等地也通过聚焦培训教育,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培训内容应兼顾理论与实践,既包括法律法规、程序规范等基础知识,也应涵盖沟通技巧、应急处置、心理疏导等实战技能。学术研究中提出的基于“情景剧式说服”的执法策略,就强调了执法人员在复杂情境下运用心理学模型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这对培训内容的设计具有重要启示。
第二,严格执法资格管理与能力认证。执法资格是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职的前提。必须严把“入口关”,确保所有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XX县近年来组织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95%以上,体现了对执法资格管理的重视。同时,应建立与执法资格相配套的能力水平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执法人员等级制度,将个人能力、办案质量、群众评价等与其职业发展挂钩,激发队伍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关于新时代基层执法队伍能力提升路径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1319.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