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规范校外培训秩序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2025-08-02 07:03:52 122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在全市规范校外培训秩序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规范校外培训秩序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减工作决策部署,总结我市近年来规范校外培训秩序的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进一步凝聚共识、强化举措,持续巩固双减成果,促进校外培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县(市、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公安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部分街道、社区代表。刚才,市教育局汇报了全市规范校外培训秩序的工作情况,*区、*县分别就本地校外培训监管工作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具体、很有针对性,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规范校外培训秩序的重大意义

规范校外培训秩序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家庭幸福安宁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规范校外培训秩序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规范校外培训秩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兴趣爱好。然而,双减政策实施前,我市校外培训市场一度乱象丛生,学科类培训机构过度扩张,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居高不下。据统计,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比例高达68%,平均每个学生每周参加校外培训的时间超过12小时,部分学生甚至周末全天都在培训机构度过,严重挤占了休息、锻炼和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同时,校外培训费用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我市普通家庭年均在孩子校外培训上的支出超过2万元,占家庭年收入的20%以上,一些中低收入家庭为了不让孩子掉队,不得不节衣缩食支付培训费,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过度的校外培训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心理压力增大。2021年,我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近视率达53%,比2018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初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达15%,其中过度学习压力是主要诱因之一。双减政策实施后,通过规范校外培训秩序,我市学生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比例降至12%,平均每周培训时间减少至2.5小时,学生有了更多时间参与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和社会实践。2024年,我市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较2021年提升了15个百分点,近视率下降了6个百分点,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改善。实践证明,规范校外培训秩序,是还学生健康成长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二)规范校外培训秩序是维护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无序的校外培训则是破坏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双减政策实施前,我市校外培训市场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优质培训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少数大型机构,农村地区和偏远学校的学生难以享受到优质培训服务,导致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据调查,2021年,我市中心城区学生参加优质校外培训的比例是农村地区学生的5倍,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平均每年在培训上的投入是普通家庭学生的3倍以上。这种教育内卷现象,不仅让部分学生通过校外培训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还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形成了不报班就落后的恶性循环。通过规范校外培训秩序,我们着力打破这种不公平的竞争格局。一方面,严格限制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规模和收费,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形成垄断;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支持力度,通过教师轮岗、在线教育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例如,我市实施的城乡教育共同体项目,组织中心城区优秀教师到*县、*镇等农村地区学校支教,每年选派教师200名,覆盖农村学校80所,有效提升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搭建空中课堂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免费向全市学生开放,农村学生使用率达到75%,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2024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水平城乡差异系数较2021年下降了0.12,教育公平度得到显著提升。可以说,规范校外培训秩序,是遏制教育功利化、维护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三)规范校外培训秩序是净化教育生态的关键举措。教育生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双减政策实施前,我市校外培训市场乱象频发,不仅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还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一些学科类培训机构为了追求利润,夸大宣传、虚假承诺,甚至组织超前教学”“超纲培训,与学校教育形成恶性竞争,导致学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据统计,2021年,我市共接到关于校外培训的投诉举报3200件,其中涉及虚假宣传的占40%,涉及超纲教学的占30%,涉及收费欺诈的占20%。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还败坏了教育风气,影响了教育的公信力。通过持续规范校外培训秩序,我市教育生态得到明显改善。一是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压减,从2021年的820家压减至目前的156家,压减率达81%,且全部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有效遏制了资本对教育领域的过度渗透。二是培训行为更加规范,查处超纲教学、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560起,吊销营业执照32家,形成了有力震慑。三是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得到强化,全市中小学普遍开展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8%,提供作业辅导、兴趣社团等服务,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从2021年的72%提升至2024年的92%。教育生态的净化,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主阵地,这是我们规范校外培训秩序的重要成果,必须继续巩固和扩大。

二、全面总结我市规范校外培训秩序工作的成效与问题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协同发力、多措并举,规范校外培训秩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客观分析、正视解决。

(一)工作成效显著,校外培训秩序持续向好。一是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我市成立了由市教育局牵头,市科技局、市文旅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消防救援支队等12个部门参与的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设立了市双减工作办公室(简称市双减办),负责统筹协调全市规范校外培训秩序工作。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工作专班,建立了市级统筹、县级为主、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的实施意见》《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办法》等10余项政策文件,明确了部门职责、监管流程和处罚标准,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例如,市教育局负责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审批和监管,市文旅局负责艺术类培训机构的监管,市科技局负责科技类培训机构的监管,形成了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负责的监管体系。二是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有效遏制了违规培训行为。围绕寒暑假、法定节假日等关键时间节点,我市常态化开展校外培训专项整治行动,采取日查+夜访”“联检+抽检”“四不两直等方式,加大对违规培训的查处力度。特别是今年暑期,市双减办组织多部门开展联合暗访检查,检查校外培训机构320家次,发现并整改问题150个,其中消防安全隐患60个,超范围经营40个,隐形变异学科培训30个,有效规范了暑期培训市场秩序。例如,在对*区某培训机构的检查中,发现该机构以托管名义开展学科类培训,违规招收学生50名,检查组当即责令其停止培训,退还费用20万元,并对机构负责人进行了约谈。据统计,2021年以来,我市共开展专项整治行动45次,检查培训机构5600家次,查处违规培训行为1200起,吊销营业执照85家,罚款金额达500万元,形成了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三是监管手段不断创新,提升了监管效能。我市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校外培训监管,开发了校外培训监管服务平台,实现了培训机构审批、资金监管、课程备案、投诉举报等功能的一体化管理。目前,全市所有合规校外培训机构均纳入平台管理,课程备案率达100%,资金监管覆盖率达100%,有效防止了预收费跑路、虚假宣传等问题。同时,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开通双减随手拍平台,鼓励家长和社会各界举报违规培训行为,平台上线以来共接收举报信息800条,核实处理750条,处理率达93.75%,兑现举报奖励50万元。例如,有家长通过随手拍举报*街道某隐蔽场所开展学科类培训,执法人员迅速核查,现场查处违规培训行为,对举报人给予奖励2000元。这种科技+群防群治的监管模式,大幅提升了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四是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提升,有效替代了部分校外培训需求。为减少学生对校外培训的依赖,我市大力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各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开设作业辅导、兴趣社团、体育锻炼等多样化课程,实现课后服务5+2模式(每周5天,每天不少于2小时)。同时,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聘请校外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开设艺术类、科技类等特色课程。例如,*区实验小学引入书法、绘画、机器人等专业教师20名,开设特色课程30门,参与学生达120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90%。据统计,我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参与率从2021年的65%提升至2024年的98%,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达92%,有效缓解了学生的校外培训需求。

(二)问题短板依然存在,需要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尽管我市规范校外培训秩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双减工作的目标要求和群众期盼,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隐形变异培训问题仍较突出。部分学科类培训机构为规避监管,采取化整为零”“转地下等方式开展隐形变异培训,给监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例如,一些机构将培训地点转移到居民楼、写字楼等隐蔽场所,以一对”“一对多”“家政服务”“研学旅行等名义开展学科类培训;还有一些机构通过微信群、QQ群等线上渠道组织培训,隐蔽性强,难以发现。据统计,2024年以来,我市查处的隐形变异学科培训占违规培训总数的60%,比2022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成为当前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二是非学科类培训监管存在薄弱环节。随着学科类培训受到严格限制,非学科类培训(如艺术、体育、科技等)快速发展,但监管跟不上行业发展速度。部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收费过高、师资不合格等问题。例如,*县某艺术培训机构未经审批开展学科类培训,招收学生80名;*区某科技培训机构收费标准远超政府指导价,每学期收费达1万元,且存在虚假宣传行为。同时,非学科类培训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缺乏统一标准,家长难以判断培训效果,维权难度较大。据调查,2024年我市关于非学科类培训的投诉举报占比达45%,比2021年上升了30个百分点。三是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在检查中发现,部分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小型机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存在消防通道堵塞、消防设施不全、电气线路老化等问题。例如,在今年暑期的联合检查中,发现有30%的培训机构消防通道被占用,20%的机构未配备足够的灭火器,10%的机构存在电气线路私拉乱接现象。同时,一些提供餐饮服务的培训机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食材采购不规范,存在食品安全风险。这些问题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还直接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四是长效监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目前,我市校外培训监管仍以专项整治为主,常态化、精细化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还不够顺畅,存在信息共享不及时、执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影响了监管效能;另一方面,基层监管力量薄弱,各县(市、区)专职从事校外培训监管的人员平均不足5人,难以满足大量的监管需求。例如,*区共有校外培训机构200家,但监管人员仅3人,人均监管67家,监管压力巨大。同时,对培训机构的动态监管不足,难以实时掌握机构的运营情况,容易出现监管漏洞。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我市规范校外培训秩序工作还存在短板和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准确把握当前规范校外培训秩序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在全市规范校外培训秩序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174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