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政绩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2025-08-10 07:03:53 123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当前,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已成为检验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能力水平和担当精神的重要标尺。与此同时,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也被列为推进作风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二者虽分属理念与实践两个维度,却根在一处、症在一体,既是衡量政治立场的经验交流,也是检验实干担当的落脚点。

现实中,一些看似繁荣的政绩背后,实则难掩空转的形式;一些原本为民谋利的好机制,却被庸俗化为考核的“指标秀”。追亮点、造台账、拼数据,不仅耗散了基层的宝贵时间,也扭曲了政绩的价值坐标,严重消解了党员干部的公信力、执行力与创造力。事实一再表明,形式主义的病根,往往不在基层,而在于“上热下冷”的指挥逻辑、不当政绩观的导向误差。

此次专题学习研讨,正当其时、意义重大。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深入检视政绩观偏差背后的成因,从源头上校准“为什么干”“为谁而干”“干得如何”的思想坐标,推动减负工作真正从文件上落到心坎上,从声势上转到实效上。下面,结合学习体会和工作实践,谈几点思考,作为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厘清政绩导向,明确干事方向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的价值指南,也是衡量担当作为的思想标尺。政绩导向一旦偏离,必然带来工作逻辑的错位、发展重心的漂移和基层负担的加重。实践表明,形式主义顽疾往往不是从基层生发,而是源于“唯上”“唯快”“唯显”的政绩冲动。这背后,正是对什么是政绩、怎样做政绩缺乏清醒认知。厘清政绩导向,首先要从思想源头上确立科学的价值追求,真正回答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根本问题。

树立正确政绩观,归根到底是一个立场问题。政绩是人民的获得感,不是干部的履历表;是百姓口中的实话,不是领导口中的夸奖。现实中,一些干部习惯“向上看”,以材料“包装”成绩、用数据“堆砌”成果,把“被看见”误当“干得好”,把“文件厚”当作“工作实”。这种扭曲的政绩观,表面是求快求功,实则掏空了工作内核,伤了民心、误了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政绩,从来不是盆景上的风景,而是大地上的生长,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发展成果。

政绩导向失真,根源在于“考什么、评什么、奖什么”的指挥棒没有牢牢指向实效。过度依赖痕迹管理、频繁调度督查、泛化过程考核,容易让基层陷入“为材料而干、为留痕而忙”的怪圈。该重实绩的地方轻描淡写,该讲过程的地方层层加码。一些地方热衷于用“推进会”落实“部署会”,再通过“回头看”叠加“总结评”,工作走了样,负担加了码。要防止这种“表功式政绩”绑架了实际工作,把时间和精力从做事情转向做表象。

厘清政绩导向,必须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真正的政绩,不是场面多大、数据多高,而是能否回应群众关切、解决实际问题、带来长久之利。考核机制应向实绩导向回归,指标设置要更科学、更精准。不能只看项目是否上马,更要看是否真正落地见效;不能只比亮点工程,更要关注民生温度。同时,也要把“看现场、听群众、问实情”作为调研常态,从一线中检验干部作风,从结果中评价工作成效。

干事方向明,落实才有力。正确的政绩观引领的是务实的工作方法和真诚的群众感情。只有把政绩立在民心上,把事情干到实处,才能在干部履历上写下真正有分量的一笔,也才能让群众发自内心地点赞。这种政绩,不需要刻意展示,不必精心包装,自有口碑传扬,自带公信底气。

二、破除形式顽疾,减轻基层负担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树立正确政绩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314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