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县是中国革命的红都,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的故里。全县总面积3794平方公里,辖7镇1办109个村,总人口有15.5万。近年来,志丹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探索形成了村集体经济“1551”发展模式(即:每村1座百吨冷库、50亩果园、50万元互助资金、1个千头猪场)。目前,全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09个,集体成员10.7万人,集体资源性资产422.5万亩,经营性资产3000万元,全部按股份(份额)量化到集体成员。在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重新焕发活力,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途径。去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500万元,比上年度增加19.5%,百万元强村达到2个,50万元以上村达到4个,30万元以上村达到18个,10万元以上村达到30个,5万元以上村达到55个。全县农村集体经济逐步成为“牛鼻子”“主阵地”和“桥头堡”。
一、主要成效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了组织领导,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由“口头说”向“全面抓”转变。一直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停留在“口头上”,村集体经济清零壮大问题没有实质性推进。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上了议程。特别是本届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部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及管理工作,积极推行县镇村“三级书记”亲自抓、党政协同、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县级包镇办(中心)领导多次到镇村调研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认真落实“四下基层”要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进村入户宣传有关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听取居民群众意见建议,现场研究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谋划发展思路。在村“两委”换届中,对村集体发展果园不足50亩的不予提名,上届任期内村集体果园达到100亩以上的破格提名,有效提升了村“两委”抓产业、谋发展的能力。县级层面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十条措施》及《关于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5个专项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组织保障、政策保障。
(二)坚持资金驱动,强化了投入保障,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由“零投入”向“大支持”转变。早在2013年前,农村集体经济投入得不到有效保障,有的村集体经济建设匮乏无力,多年没有任何投入。2018年以来,县上每年列支1000万元支持村集体流转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列支10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注入互助资金4600万元,有效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10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完成建档立卡、评级授信,其中8个村用信达400万元。包村部门、驻村第一书记把精力主要投在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每个部门每年投入不少于5万元,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使村集体经济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引擎、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主渠道。县财政每年列支村集体经济管理人员专项补助资金,对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村,村干部工资增加到5万元;对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村每年奖补5万元,明确50%用于村集体经济管理,50%用于管理人员奖励。建立奖励调动机制,有效提升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坚持产业带动,强化了统筹培育,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由“零支撑”向“兴产业”转变。全县以大产业布局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全力构建相互支撑、整体协同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每个村集体果园不少于50亩,其中流转挂果园不少于10亩,推进集体经济与优势产业同步发展、同步壮大。全县村集体果园达到1.1万亩,面积最大的村达到400亩。坚持发展特色种养,以当年有收益、长期有效益为目标,通过以奖代补支持村集体流转土地,发展特色杂粮种植和生猪、湖羊、中蜂等特色养殖。全县有95个村至少发展了两项集体产业,76个村组建了农机和农技服务队,促进了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
(四)坚持管理制动,强化了全面管理,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由“单一抓”向“全面管”转变。印发了《志丹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监管平台上线使用实施办法》《志丹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监管平台上线使用实施细则》《志丹县金融支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细则》《关于在全县农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问题专项治理的工作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加强了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在“三资”管理平台构建上开创“一体一站”模式,打造了一个集“线上审批+支付+记账+报表”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志丹联社的银农直联接口,实现资金账户的操作与银行账户的实时联动。如杏河镇在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上,采取“政经分离、村财乡管、平台运行、按季公开、年度审计”的方式,村集体“三资”台账管理规范。综合运用专项监督、审计监督、财政监督、舆论监督等手段,采取对账检查、联合监督检查、问题调查等方式,对涉及部门和镇域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推动监督落地落实。
(五)坚持合同牵动,强化了规范整顿,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由“简单化”向“规范化”转变。过去,农村集体经济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处于无序、粗放、混乱状态,发包年限、设定金额、操作流程都不规范,有的是口头合同,有的是包包账,有的是片片账,合同有时流于形式,极不规范。今年,全县召开了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安排部署会、培训会、推进会、专题会等,组建了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工作专班,建立了督导检查工作组,深入镇办(中心)进行研判分析,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同进行了全面排查和整理,全面明晰清理范围,对资源类合同、资产类合同、资金类合同、建筑工程类合同和其他类合同制定了一套清理计划,组织镇村干部进行清理收集,确保应清尽清。镇办(中心)党委(总支)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签订《干部承诺书》122份。全县组织镇村干部与历任村干部见面,并填写《志丹县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历任村支书见面确认书》。截至目前,小程序录入5067份。
二、主要问题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调研报告: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6711.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