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举办这次全省科级干部培训班,时机非常关键,意义也十分特殊。就在上个月,省委成功召开了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擘画了新阶段我省发展的宏伟蓝图。按照省委的统一安排,今天我来到这里,主要任务就是围绕宣讲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和同志们作一次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能够帮助大家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在各自的岗位上,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在座的各位,都是来自全省各个条线、各个领域的科级干部,是推动我省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枢纽。大家的工作状态、能力水平、思想境界,直接关系到省委的决策部署能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因此,学深悟透全会精神,不仅是对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基本政治要求,更是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发展大局的现实需要。下面,我将围绕“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全会精神,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奋勇争先、担当作为”这个主题,谈四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与同志们共勉。
一、登高望远,深刻领会全会的里程碑意义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学习领会全会精神,首先要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这次全会的重大意义,从而把握其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X实践的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明确提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这不仅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更是省委基于对中央精神的深刻领悟、对省情的精准把握、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思考,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第一,这是紧跟核心、看齐中央的政治宣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区域协调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特别是总书记对我省工作念兹在兹,多次亲临视察,作出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我省能够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探索经验、作出示范。这既是总书记对XX这片红色土地的深厚感情和特殊关爱,更是赋予我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光荣使命。因此,省委全会把这一要求作为主题,就是要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鲜明地表达,我们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地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以“作示范”的实际行动,来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政治忠诚,也是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
第二,这是破解难题、厚植优势的战略抉择。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省经济总量在2024年已经突破6万亿元大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是我省面临的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具体来看,“山”与“海”的发展差距客观存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而广大山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与“乡”的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城市日新月异,而农村发展基础依然薄弱,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这些差距,既是发展的短板,也是巨大的潜力所在。如果不能有效破解这些难题,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现代化建设就会根基不牢。全会聚焦这一核心命题,就是要牵住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牛鼻子”,通过统筹山海、联动城乡,把短板变为“潜力板”,把差距变为后发优势,从而为全省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更加持久的动力。
第三,这是践行宗旨、迈向共富的必由之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但绝不能允许差距过大、两极分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其最终落脚点,就是要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当前,我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已从五年前的2.31:1,缩小到去年的2.15:1,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但离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会强调“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发展的过程变成增进民生福祉的过程,让山区群众和沿海居民一样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让农民和市民一样拥有现代化的生活条件,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因此,全会提出的“作出示范”这一目标,内涵极为丰富,分量极为厚重。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经济指标上走在前列,更要在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发展理念上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XX方案”和“XX智慧”。这是我们的光荣,更是我们的责任。
二、纲举目张,准确把握示范引领的核心要义
领会了全会的重大意义,接下来我们就要深入思考:究竟要“作一个什么样的示范”?全会《决议》对此作了系统阐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划定了重点。我理解,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做到“三个示范”。
首先,要深刻把握和处理好“四个重大关系”。这“四个关系”是我省推动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中长期存在、必须正确面对和处理的辩证法,是我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一是“山”与“海”的关系。XX的地理特征就是“依山傍海”,山是我们的脊梁,海是我们的胸怀。“山”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土地资源和文化资源,是我们的战略腹地和生态屏障;“海”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开放优势,是我们的经济龙头和开放前沿。过去,我们常说“山海协作”,更多强调的是“海”对“山”的单向帮扶。而新时代的山海关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山海统筹、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海”要继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将资金、技术、人才、产业向“山”区延伸;“山”则要发挥自身优势,为“海”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优质的生态产品和可靠的要素保障。比如,沿海地区发展高端制造业需要土地,山区可以提供“产业飞地”;城市居民向往田园生活,山区可以发展康养旅游、绿色农业。这是一种双向赋能、价值共创的新型协作,目标是把全省的山海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全域的经济发展优势。
二是“城”与“乡”的关系。城市和乡村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就不可能有城市的持续繁荣;没有城市的有力带动,乡村振兴也难以实现。全会强调,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融合”二字。要破除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壁垒,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现代文明向乡村传播。更重要的是,要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不仅要引导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下乡,还要打通农产品进城、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的通道,让乡村的“沉睡”资源活起来,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比如,通过发展农村电商,XX县的特色菌菇可以直接销往XX市的千家万户,这就是一种生动的城乡融合。
三是“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理念的诞生地就在我们XX。我省的森林覆盖率连续40多年位居全国首位,这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和最亮的“名片”。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全会要求,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意味着,保护生态本身就是发展,抓好保护就能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比如,保护好一片原始森林,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开发林下经济,可以通过碳汇交易实现生态价值。我们山区各县市,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沿海地区在发展海洋经济、临港工业时,也必须守住生态红线,保护好我们的蓝色海湾。
四是“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幸福。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全会要求,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要求我们各级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项目建设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比如,修建一条连接山区和沿海的高速公路,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方便了群众出行,更重要的是为山区的农产品外销、旅游资源开发打开了通道,带动了沿线百姓增收致富。同样,在城乡之间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这比单纯的GDP增长,更能赢得民心,更能凝聚社会共识。
其次,要努力做到“三个示范”。这是对我们工作成效的衡量标准。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党课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7800.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