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新时期电力检修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5-09-15 07:03:52 125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论文:新时期电力检修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电力检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立足于2025年9月12日的时间节点,以XX电力检修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了当前电力检修一线安全管理的现状、痛点与深层成因。研究发现,尽管安全管理体系已基本建立,但仍面临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上热下冷”、临时性作业团队管理困难、传统管理手段效能瓶颈以及隐性风险辨识不足等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讨了公司项目部临时党组织在检修安全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发挥路径,系统总结了“党管安全”原则在基层检修单位的落地实践与经验。研究表明,通过发挥临时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保障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安全管理的短板。最后,本文提出了推动责任体系实质化、创新活动载体多样化、构建量化考评机制以及深化安全文化建设等四条可操作的深化路径,旨在为新时期电力检修企业构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

关键词:

党管安全;电力检修;安全管理;临时党组织;根本原因分析;党建引领

引言

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其安全稳定运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电力检修作为保障电力设备健康、预防重大事故的关键环节,其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可靠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检修作业呈现出技术密集度高、作业环境复杂、非常规作业多、人员流动性大等新特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安全管理范式,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是所有电力检修企业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安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结合XX电力检修公司的实践,深入分析当前检修一线安全管理的现实困境,系统研究项目部临时党组织在破解安全难题中的独特作用,并探索“党管安全”原则在基层落地生根、提质增效的深化路径,以期为构建“大安全”格局、实现本质安全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一、当前电力检修一线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深层挑战

(一)检修作业安全管理的基本盘与成效

作为专业的电力检修服务企业,XX电力检修公司多年来始终将安全生产置于首要位置,已构建起一套涵盖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教育培训、应急管理等要素的安全管理体系。在XX集团的统一领导下,公司持续强化安全投入,积极推广应用新的安全技术和工器具,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平稳。XX集团层面在2024年未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事故,这从侧面反映了包括XX电力检修公司在内的下属单位在遏制重特大事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目部在日常管理中,能够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定期开展安全日活动、事故预想和应急演练,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得到普遍提升。

然而,在总体平稳的态势下,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安全管理的成绩不能掩盖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尤其是检修一线面临的动态风险和管理难题,需要我们进行更为深刻的审视。

(二)检修一线安全管理的痛点与难点分析

结合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相关信息的逻辑推演,当前公司检修一线的安全管理主要面临以下四大痛点和难点:

1.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的“上热下冷”现象

公司管理层对安全生产高度重视,各项安全指令、文件、会议精神能够迅速传达。但在基层班组和作业一线,安全意识的传导存在逐级递减的“温差”现象。部分一线作业人员,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或新入职的年轻员工,可能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前者可能因“经验主义”而简化安全步骤,后者则可能因技能不熟练、风险辨识能力不足而无意违章。这种“上热下冷”的状况导致安全规章制度在执行层面出现偏差,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

2.临时性、高流动性作业团队的管理困境

电力检修项目,特别是大型机组的A级、B级检修,往往周期长、任务重,需要从不同区域、不同部门抽调人员,甚至大量使用外包、协作单位人员,组成临时性项目部和作业团队。这种组织模式带来了显著的管理挑战。首先,人员背景复杂,技能水平、安全素养参差不齐,统一的安全文化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其次,人员流动性大,增加了安全教育培训和资质审核的难度与成本。再次,临时组建的团队成员之间缺乏长期磨合,沟通协作不畅,容易在交叉作业、工序交接等环节产生安全漏洞。

3.传统安全管理手段的效能瓶颈

目前,检修现场的安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安监人员的现场监督、纸质工作票的流转以及定期的安全检查等传统手段。这些方法在应对复杂多变的检修作业环境时,其局限性日益暴露。例如,对于高空作业、有限空间、动火作业等高风险环节,单纯依靠人力巡检难以实现全时段、全覆盖的监控。同时,海量的纸质记录不仅管理效率低下,也难以进行有效的数据挖掘和风险趋势分析,导致安全管理决策缺乏精准的数据支撑。

4.隐性风险辨识与根本原因分析不足

电力检修作业涉及的风险点众多,除了物体打击、高处坠落、触电等显性风险外,还存在大量由组织、管理、流程、人员状态等因素引发的隐性风险。当前的安全管理更多聚焦于对已知风险的防范,而对“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的系统性辨识能力尚有欠缺。在事故调查分析中,往往停留在追究直接责任人、分析直接原因的层面,未能有效运用根本原因分析(RCA)等科学方法深入挖掘管理体系、组织流程、安全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根源性问题导致同类问题在不同项目、不同时间反复出现。例如,一次看似偶然的误操作,其根本原因可能是排班不合理导致的人员疲劳、培训体系未能覆盖新工艺,或是生产进度压力迫使员工“抄近道”。

(三)成因剖析

上述痛点和难点的产生,其根源是复杂且多维度的。传统的“人-机-环-管”四要素分析模型虽有其价值,但已不足以完全解释当前面临的系统性挑战。必须从更高维度的组织系统层面进行剖析。

1.组织与管理因素:在“抢工期、保进度”的巨大压力下,安全投入与生产进度之间有时会产生矛盾。当资源有限时,安全措施的优先级可能会被隐性地降低。此外,跨部门、跨单位的协同机制不畅,导致信息壁垒和责任真空,尤其是在涉及多个承包商的复杂项目中,总包与分包之间的安全管理责任界面不清,容易形成管理盲区。

2.体系与流程因素: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可能存在“两张皮”现象,即制度文件与现场实际操作脱节。制度设计过于繁琐或不切实际,导致一线人员执行困难;反之,制度过于笼统,又无法为复杂作业提供清晰指引。安全管理未能完全融入到项目策划、设计、准备、执行、收尾的全生命周期中,往往被视为一个附加的、独立的监督环节,而非内生于业务流程的核心要素。

3.文化与心理因素:企业内部是否形成了鼓励主动报告隐患和未遂事件的“公正文化”至关重要。如果员工担心报告问题会遭到处罚,便会倾向于隐瞒不报,使组织丧失了从“错误”中学习和改进的宝贵机会。这种“报喜不报忧”的文化氛围是滋生重大事故的温床。此外,对安全的认知如果仅仅停留在“不出事”的底线思维,而非追求“本质安全”的卓越目标,也会限制安全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项目部临时党组织在检修安全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发挥路径

面对传统行政管理手段在解决上述深层问题时遇到的瓶颈,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成为破解检修一线安全管理难题的关键变量。特别是在检修项目部成立的临时党组织,因其与一线作业结合最紧密,更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一)临时党组织的组织优势与安全管理的契合点

临时党组织是为完成临时性、阶段性任务而设立的党的基层组织。它具有组织严密、动员力强、覆盖广泛、思想统一等天然优势,与检修安全管理的需求高度契合。检修项目团队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思想动态复杂,而临时党组织能将所有党员迅速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骨干群体,从而将党的组织力转化为现场执行力,将党员的先进性转化为安全生产力。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论文:新时期电力检修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864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