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全市范围的推进会议,主题鲜明、意义重大。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最新部署要求,全面总结前段工作,深刻分析当前形势,对打好过渡期收官战、以产业兴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加压。
今年是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各项工作到了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做好今年的工作,不仅关系到过渡期任务能否圆满收官,更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的底色和未来发展的成色。全市上下必须深化思想认识,把准形势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奋力夺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胜利。
下面,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挑战,切实增强收官之年的使命感责任感
回顾过去几年的奋斗历程,全市上下尽锐出战、攻坚克难,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全面巩固和拓展,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迈出坚实步伐,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首先,脱贫成果巩固的根基更加牢固。作为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人口第一大市,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责任重于泰山。通过持续压实责任、精准施策,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高效运转。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识别纳入监测对象31151户97945人,通过产业、就业、综合保障等一揽子措施,已成功帮助超过4.8万人消除风险,风险消除率接近50%。群众收入水平实现跨越式增长,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751元和14224元,同比增幅高达13.5%和10.47%,增速远超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均水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创新实施的“四查四促”等工作方法,得益于金融的精准滴灌,全市累计发放的93.45亿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为超过13.9万户家庭的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凭借扎实的工作,我市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中荣获第一,这是对全市干部群众辛勤付出的最高肯定。
其次,乡村产业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富民的源泉。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花、果、药、菌、茶等为主导的富民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初步形成了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特别是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集聚效应日益凸显,累计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引领区域农业现代化的“火车头”。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产业链年产值已突破1700亿元,成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坚持“三链同构”,推动种、收、加一体化发展,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这些产业的兴旺,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动能。
再次,乡村建设的面貌更加和美。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改善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乡村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大力实施“双貌”改善和户容户貌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性扭转。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XX”乡村正在加快涌现。类似“美丽XX综合体”这样的农旅文融合发展模式,正在探索一条城乡互动、共建共享的振兴新路,让乡村不仅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也成为市民向往的生态福地。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从宏观环境看,外部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对我市产业发展、群众就业、财政增收都带来了一定压力。从工作本身看,今年是过渡期收官之年,标准更高、要求更严,任何的松劲歇脚、麻痹厌战思想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从薄弱环节看,部分地区的产业基础依然不牢,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防返贫监测的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边缘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的风险识别和干预还不够及时;乡村建设中人才、资金等要素短板依然突出,城乡发展的差距仍然客观存在。
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挑战,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保持“赶考”的清醒和“答卷”的自觉,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一些,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紧跟一步走,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收官答卷。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全面夺取过渡期收官战的决定性胜利
打好收官之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聚焦核心任务,拿出超常举措,确保在三个关键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在XX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暨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8831.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