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XX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视角下的思考与建议

2025-09-17 07:03:52 122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国家在基本均衡逐步实现的基础上,压茬推进的又一重大部署,其目的在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教育差距,补齐农村地区教育短板,办好“家门口”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义务教育正在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义务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结合近年来我县教育发展实际,对标对表省市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总体规划、主要任务和四个方面32项指标要求,对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6所,教师1965人,在校学生26443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9所(小学14所、初中3所、九年制学校2所),在校学生18751人(小学12836人、初中5915人),专任教师1086人(小学724人、初中362人),学历达标率100%,第一学历本科及以上教师420人,占38.67%;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49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紧盯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发展目标,以“建设教育强县为中心,以教育优质均衡为主线,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的生命线,从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班子建设入手,推动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教育教学条件持续改善。十三五以来,投资约5.6亿元,完成新建、改扩建项目18个,目前在建项目4个。新建学校4所,改造薄弱学校31所,建成教师中转房263套,增加学位3375个、学生床位数1800个、餐位达到1900个,配备智慧黑板312套,校园环境、教学硬件设施等办学基础进一步改善。撤并7所生源匮乏的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量由十三五的21所优化调整为14所,全县学校布点进一步优化。

(二)两支队伍素质持续提高。择优调整校园长35名,培养校园长后备队伍66名,干部梯队不断完善,建立校园长代课、听课、评课和市县校际交流提升、问教求学机制,校园长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全市率先实行特岗教师招聘双六十制度,三年来累计招聘特岗教师155名,高中自主招聘、遴选教师19名,缓解了教师不足的问题。大力实施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17所学校结成9对帮扶,交流培训教师300余名。依托五级培训平台,累计培训教师5200名,认定省级骨干教师12人,市级骨干教师76人,县级骨干教师228人,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教育保障持续加强。在全面落实教育各项政策、保持“三个增长”的基础上,设立教育激励、教师培训、高中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发放教育激励资金XX万元,困难师生补助XX万元,资助学生21424名。

(四)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县域内净流入学生持续增加,“双减”政策全面落实,全县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8%,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100%;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到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20XX年普高上线率90.78%,中考上线率65.16%,20XX年,普高600分以上1人,一本上线163人较上年增加8人,二本上线586人较上年增加84人;中考上线1010人,较上年增加60人,上线率66.19%,屡创新高。

二、存在问题

(一)学校规划布局调整势在必行。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建设等因素影响,人口向城区集中成为必然,20XX年全县城镇化率51.1%,预计到20XX年将达到51.6%,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口涌入城市,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有了新的需求,以县城、乡镇为中心的布局调整成为必然;从全县产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延能化、大唐延安电厂、延长石油XX县电厂、芦村一号、二号煤矿等一批产业项目的相继建成,后续一批重点项目的先后落地开工,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我县,人们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20XX年,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3867人,选择在城区就读的3378人,占比87.35%,其中延能化等企业干部职工随迁职工子女申请进城就学由20XX年的9名、20XX年的15名突增至63名;从教育发展历程来看,目前,全县在校学生城乡比3.5:1,全县20XX年人口出生率0.49%、死亡率0.48%,2021年城区学校一年级新生1527人、乡镇学校559人,20XX年城区学校一年级新生1417人、乡镇学校490人,20XX年城区学校一年级新生1338人、乡镇学校447人,以前的村村都有希望小学不再适应教育发展要求,学校规划布局调整势在必行。

(二)教育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一是城乡之间差距较大。调研发现,城区4所公办小学中1500人以上的校园3所,占75%,1-4年级城区学校平均每班47人,乡镇学校平均每班33人,5-6年级城区学校平均每班50人,乡镇学校36人,全县小学阶段5-6年级学生数最为集中,城关小学、北教场小学等部分城区学校5-6年级班额人数超标准班额规定的3至6人,城区2所初中均为2000人以上大校额。茶坊小学、高迪小学、北教场小学、沙梁中学等均存在教室挤占美术、音乐等部室现象。对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指标,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音乐美术专用教室配备等指标不达标,均集中在城区学校。农村教育资源利用效能不高。“十三五”末,全县11所公办乡镇幼儿园拥有学生1385名、15所公办乡镇小学有学生3846名。截至目前,全县10所公办乡镇幼儿园在校学生数894人,均不足200人,10所公办乡镇小学在校学生数3279人,其中3所不足200人,全县75%的小学生,85%的初中生在城区就读,农村学校出现生源萎缩、资源闲置现象成为必然。二是校际之间差距较大。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我县城乡学校在硬件设施上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我们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大量工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但在软件上,校际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中高级职称教师、紧缺型学科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优质教育资源配备不均衡,三级骨干教师县城共257人,占比81%,乡镇59人,仅占19%,多集中在城区,教师适应“双减”的能力和水平还不够。对近三年各中小学学校成绩分析,小学阶段城区学校第一名总评(83.108)较乡镇最后一名(63.942)高出19.166分,较城区最后一名高出7.595分;初中城区第一名总评(48.59)较乡镇最后一名(34.21)高出14.38分,校际之间的巨大差异必将引起择校热和开学难的问题。三是学校之间内涵发展的差异较大。调研发现,各学校领导班子在管理能力、办学思维和办学特点等方面各有侧重,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解还有偏差。同时,受区域文化、镇村历史文化、川塬家庭收入差距和家庭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校与校之间内涵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三)教育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校园长梯次结构队伍培养任重道远。今年以来,虽然择优竞聘了35名校园长,校园长后备库从148人精简到66人,通过压缩数量、提高了质量,但市级优秀校园长仅有6人,新聘义务教育阶段校长仅有4人,“好”校长数量较少,后续人才乏力。校园中层干部队伍老、中、青结构配备不合理,年龄主要分布在40~50岁之间,且不少中层在岗位上一呆就是多年,进步空间小,出现了“提拔嫌老、退休嫌早”的消极现象。二是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与教师编制不足问题共存。全县在校学生26443人,教师1965人,体音美等专任教师151人,仅占8%,按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指标,我县总计缺少音乐教师15人,体育教师26人,美术教师11人;学科教师结构分布不合理,数理化、心理学教师紧缺,新招聘教师中,经常有“数理化、心理学老师招不到”的现象,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问题严重;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失调,全县男女教师比0.63:1,特别是学前教育中女教师357人,男教师26人,比例0.073:1,小学阶段男女教师比例0.41:1,缺乏男教师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性格培养、思维方式培养造成一定影响,突出表现为小学阶段女学生普遍较男学生强势。同时,我县教职工核定编制数1392个,目前有162名教师未入编,教师编制不足与教师短缺问题需统筹解决。三是教师队伍能力建设还要提升。按照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要求,新招聘的特岗教师全部分配至乡镇学校任教,我县三年来累计招聘的155名特岗教师中一本8人,二本54人,三本54人、大专39名、师范类96名,应届毕业生13名,外县户籍教师59名,均无从教经历。在调研中,各校园长一致认为,这批新教师的岗位适应能力、敬业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对教材的钻研能力急需提升。同时,按政策规定,特岗教师有“3+3”的服务年限,但受家庭成长环境、生活习惯、婚姻、子女教育等因素影响,部分教师一心想“回城”,想“回家”,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安心任教问题急需解决。

(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存在现实矛盾。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陕西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核心在于推动城乡教师有序流动。但由于我县教师数量总体不足,城区学生占比高,教育、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还未形成配合落实机制,大范围流动的现实条件不成熟,距政策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五)教育投入仍需加强。虽然我县教育经费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距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的保障投入还有不小差距。对照延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要求,县财政对教师的激励奖励性投入不足,与其他县区相比,我县未专项列支校园长、中层、骨干教师、班主任津补贴。调研时,校园长、中层和教师尤其是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普遍反映在校工作时间长,小学阶段将近10个小时,教学任务、责任压力较重,现有的激励措施与工作付出不成正比,教师普遍不愿承担班主任及中层管理工作,通过各类鼓励激励政策调动教师队伍积极性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调研时,乡镇学校校园长还普遍反映经费不足,寺仙小学、北道德小学、钳二小学等一些在校人数不足200人的学校仅冬季取暖一项费用占学校经费的50%不等,教育经费仅能维持学校正常教育运转,无法满足学校基础设施维修、取暖、保安等临时雇佣人员工资支出,无法保障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强身健体等提升学生素质教育上举办的教学活动。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基于XX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视角下的思考与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1895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