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强传统消费动能的同时,依靠技术变革与制度创新激发新型消费,正成为当前加快释放内需潜力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23日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时提出“有力提振消费”等一系列重要要求。8月21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对“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作出系统部署。展望“十五五”,“人工智能+消费”将通过重构供需关系、优化资源配置,重塑消费者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认同,成为引领消费方式深层转型的关键力量,推动消费体系加快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新阶段。
1.“人工智能+消费”的阶段性特征
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达2.49亿,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已成为撬动新一轮消费升级的重要支撑。与之相应,从2025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到5月《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发布,国家层面持续释放促进“人工智能+消费”的政策信号。面向“十五五”,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丰富消费场景基础,“人工智能+消费”有望从技术驱动阶段迈向生态融合阶段,成为释放内需潜能、引领消费变革的战略性抓手。
从技术演进看,大模型驱动“人工智能+消费”迈向生态化、系统化。未来几年,AI大模型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达40%,人工智能发展迈向通用化、平台化、生态化新阶段。在底层技术上,计算硬件持续向高效能、低能耗方向演进,数据资源质量与处理能力同步提升。在融合应用方面,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医疗服务、金融、教育、政务等领域深度融合,推动社会各行业的智能化系统重构。这一趋势不仅拓展了技术应用的边界,也为消费场景的多元协同和功能整合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消费领域,“人工智能+消费”从局部场景赋能转向全链条系统渗透,消费者从数据提供者演变为智能参与者,消费模式更具个性化、情境化与沉浸式特征。而平台企业从单一技术部署迈向生态系统建设,通过“数据+算法+算力+场景”协同支撑,重塑“人货场”关系与商业组织形态。这一演化有望大幅提升消费效率、拓展场景边界,为释放内需潜力、重构供给体系注入新动能。
从供需结构看,人工智能消费成为培育新型内需体系的重要抓手。“十五五”时期,传统的人口红利将进一步减弱,消费扩张进入更注重质量、效率与匹配性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通过重塑消费场景与供需逻辑,激活新内需、培育新动能。一方面,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分层化、个性化趋势。从中等收入群体到银发群体、从一线城市到下沉市场,各类人群在消费偏好、服务预期与支付意愿上差异显著,推动消费从大众产品走向定制供给。而人工智能依托大数据与算法驱动能力,实现场景嵌入、情感互动和价值共创的转变,显著提升了供需适配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在悄然变化,转向更重体验、重情感、重参与的价值型消费。消费者对“功能+情感+服务”的综合期待倒逼企业重构生产逻辑,这种理念的变迁促使企业在产品设计和服务流程上注重互动性、情感性与陪伴感,推动虚拟助理、智能陪护等新型服务业态快速兴起。总体来看,人工智能正使供需关系走向动态适配,为构建更加高效、柔性、可持续的内需体系提供了现实路径。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讲稿:“十五五”时期人工智能与消费融合发展前瞻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0397.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