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学习探讨一个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XX街道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人口结构多元、民族成分多样,做好民族团结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也是推动街道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下面,我将围绕“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与战略定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脉络与文明根基、紧扣主线让共同体意识融入工作‘肌理’”这三个方面,与同志们进行交流。
一、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与理论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深邃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这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反之,则国力衰微、社会动荡。我们国家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缔造和发展伟大祖国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深刻变革,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只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心中,构筑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有效抵御和防范一切分裂破坏活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坚实的基础。
其次,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梦,也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汇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我们拥有超过14亿的人口,其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将个人前途、民族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无坚不摧的强大合力,共同投身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再次,这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战略核心。党的民族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争取人心。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内外环境、目标任务、工作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的精准把握和科学擘画。它超越了简单的民族团结概念,上升到了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高度,明确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所有的民族政策制定、工作部署和措施落实,都必须紧紧围绕这条主线,以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根本衡量标尺,确保民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理解其重大意义,还需把握其深刻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在于“共同”二字。它强调的是全体中华儿女在共同历史记忆、共同文化基因、共同价值追求和共同发展愿景基础上形成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具体而言,它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核心要义:一是处理好“同”与“异”的辩证关系。我们尊重和包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这是“异”;但更要强调和增进各民族在中华文化、中华精神上的认同和归属,这是“同”。要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二是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各民族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是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只有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发展繁荣才能得到根本保障。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引导各族群众把对本民族的认同融入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之中。三是落脚于“五个认同”。即引导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集中、最深刻的体现,是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二、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脉络与文明根基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0418.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