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聚焦“缓解住宅小区停车难,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这一重要民生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刚才,XX社区和XX社区的同志通报了前期的调研情况,县城管局、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的同志也分别作了汇报,各位委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生活观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见地的意见建议。这充分体现了县政协履职为民的责任担当,也反映出社会各界对解决“停车难”问题的热切期盼。
“停车难”问题,看似是日常琐事,实则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感、安全感和城市文明形象的“心头大事”。它不仅是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伴生的“成长烦恼”,更是对我们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场现实考验。解决好这个问题,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我县居民生活品质、构建和谐宜居环境的关键一环。前期的调研工作开了一个好头,为我们精准把脉、对症下药奠定了坚实基础。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和我的思考,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问题根源,深化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停车难”问题的复杂性与紧迫性
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首先认清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我县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交织、叠加影响的结果。我们必须用系统、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才能找准症结,靶向施策。
(一)发展速度与规划前瞻的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直接体现在机动车的快速普及上。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截至2025年中期,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53亿辆,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虽然我们目前还未对我县住宅小区的车辆保有量形成精准到位的统计,但参考周边县市的情况,如XX县小汽车保有量已达84324辆可以合理推断,我县的车辆增长速度同样迅猛。然而,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早期建设的住宅小区,其前瞻性、预见性未能完全跟上这一“井喷式”的增长步伐。大量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建设的老旧小区,在规划之初甚至没有配建停车场或仅有少量停车位这是历史遗留的“先天不足”。即便是近些年新建的一些小区,其车位配比标准也可能滞后于家庭拥有第二辆甚至第三辆车的现实需求,导致“新小区也有老问题”。这种规划建设与车辆增速之间的“时间差”和“速率差”,是造成停车位供给严重不足的根本原因。
(二)存量资源与增量需求的矛盾持续加剧。一方面是急剧膨胀的停车需求,另一方面是极其有限的物理空间。据调研,我县部分小区如XX城、XX翡翠城等,车位与住户车辆的比例严重失衡,一个拥有1106个车位的小区,仅业主登记车辆就达到1338辆,还不包括大量租户及访客车辆。放眼全国,这个问题同样严峻,有的城市停车泊位总需求达552万个,而现有泊位仅298万个,缺口高达250多万。这种巨大的供需鸿沟,直接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小区内部及周边道路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普遍,挤占消防通道、堵塞生命通道,构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抢占车位、车辆剐蹭等引发的邻里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破坏了社区和谐;“有家难回、有位难停”的焦虑感,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出行体验和生活质量。
(三)管理模式与治理能力的矛盾亟待破解。在硬件设施捉襟见肘的同时,我们的软件管理也存在短板。一是管理主体权责不清,存在“多头管理”与“无人真管”并存的现象。物业公司、社区、城管、交警等部门在小区内外停车管理上的职责边界不够清晰,协调执法力度不足,难以形成有效合力。二是存量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小区地下停车场因价格、便利性等问题“叫好不叫座”,大量车位闲置;而地面空间却“一位难求”。“僵尸车”长期占用宝贵车位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三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住宅小区车位在日间工作时间段大量空置,而周边商业区、办公区的停车场却在夜间“空城”,这种“潮汐式”的停车资源错配,未能通过有效的共享机制加以盘活利用。这些管理上的滞后,进一步放大了供需矛盾,使得“停车难”问题雪上加霜。
二、聚焦关键环节,探索系统性解决方案,全力破解“停车难”问题的现实路径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在XX县政协“缓解住宅小区停车难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专题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精品)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0464.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