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市食品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全面总结交流前一阶段的工作,精准研判潜在风险,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这次会议既是一次情况通报会,也是一次问题分析会,更是一次工作部署会。刚才,市场监管、卫健、公安、农牧等部门的同志分别通报了相关情况,发改、教体等部门也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内容详实,问题导向明确,提出的建议很有针对性。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和当前工作实际,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成绩与隐患,清醒认识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的复杂性与严峻性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相关部门、各单位紧紧围绕“四个最严”的要求,履职尽责,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保持平稳向好的态势,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截至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组织完成各类食品监督抽检4500余批次,总体合格率达到98.5%,这个数据保持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农牧部门对全市主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的质量安全监测显示,农兽药残留超标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公安部门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成功侦破了一批危害食品安全的刑事案件,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卫健部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日益完善,哨点医院的监测敏感性不断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辛勤付出的结果,值得充分肯定。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成绩的背后依然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和隐患。98.5%的合格率固然可喜,但反过来看,那1.5%的不合格产品,意味着仍有约67批次的食品存在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产品一旦流入市场,流入百姓餐桌,就可能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直接威胁。从刚才通报的情况和日常监管掌握的信息来看,当前我市食品安全领域的风险点依然突出,挑战依然艰巨,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传统风险与新型风险交织叠加。从抽检不合格项目分析,致病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滥用、农兽药残留超标等传统风险依然是主要问题。特别是餐饮服务环节,一些中小型餐饮单位后厨环境卫生不达标,从业人员操作不规范,导致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居高不下。就在上个月,XX区发生的因集体聚餐引发的聚集性肠胃炎事件,虽然经过及时处置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随着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一些新型风险也开始显现。网络订餐平台对入网商家的资质审核和日常管理仍有漏洞,外卖餐品在配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风险难以全程有效监控。一些利用社交媒体、直播平台销售的“自制食品”“网红食品”,脱离了传统监管视野,其原料来源、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均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构成了新的监管盲区。
二是源头污染与过程控制问题并存。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我市部分农牧业生产模式仍较为分散,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导致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规范化管理难度较大。土壤、水源中重金属等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也给农产品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部分企业主体责任意识不强,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降低标准,在原辅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等关键环节把关不严,甚至存在偷工减料、非法添加等违法行为。2023年我市法院审理的销售病死牛肉案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说明在利益驱使下,总有不法分子会铤而走险。
三是监管能力与监管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突出。面对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形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期待,我们的监管力量、技术手段、专业能力还存在短板。基层监管人员数量不足,身兼数职,疲于应付日常监督检查,难以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深入的风险研判和隐患排查。快速检测设备和实验室检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一些新型、隐性的风险因子,发现和甄别的能力还不足。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监管机制虽然已经建立,但在信息共享的深度、应急处置的效率、执法办案的联动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信息孤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祸患常积于忽微”。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食品安全工作没有“零风险”,任何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松懈情绪,都可能导致“一失万无”。全市上下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警惕性、如临深渊的危机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问题想得更复杂一些,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在XX市2025年全市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会议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1740.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