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城市社区治理工作交流座谈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总结交流经验,分析研判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全市社区治理工作的重点任务。刚才,来自XX镇和六个城市社区的同志们作了很好的发言,分享了各自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治理法宝”,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听了之后很受启发。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基层工作者是有智慧、有办法、有作为的。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社区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我们党执政根基的巩固。近年来,全市上下在推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标新时代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例如,部分社区行政事务负担依然较重,治理模式创新不足,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等。下面,围绕如何推动我市社区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我讲几点意见。
一、聚焦核心症结,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为基层治理减负增能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最终都要落到社区这个基本单元。社区工作者是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他们的精力是否能真正用在服务群众上,是衡量治理效能的“晴雨表”。会议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基层减负,确保社区工作者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上来。这不仅是一个工作要求,更是一个政治任务。
为基层减负,绝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文件里。必须拿出动真碰硬的决心,从根源上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瘴痼疾。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权责清单。明确社区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和协助政府的事务,厘清“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边界。对于上级部门,要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凡是未经审批、没有政策依据的考核、评比、创建活动,一律不得下沉到社区。要坚决杜绝“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局,让社区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台账、报表和无谓的会议中解脱出来。
其次,要优化考核评价机制。改变过去那种重“痕”不重“绩”、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考核方式。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社区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居民的口碑,才是最有分量的“军功章”。要探索建立一套以服务成效、矛盾化解率、居民参与度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引导社区工作者将功夫下在平时,将服务做到实处,真正实现从“对上负责”向“对下负责”的根本性转变。
最后,要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减负不等于减责,而是为了更好地增能。要积极推动智慧社区建设,整合各类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一网通办”、“一屏统管”。通过技术手段优化工作流程,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社区居民的需求,精准推送服务项目;利用线上议事平台,拓宽居民参与渠道。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也让社区工作者能够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走街串巷、访民问暖,去做那些有温度、暖人心的工作。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力争在未来一年内,将社区承担的行政性、事务性工作负担再压减30%,确保社区工作者70%以上的工作时间能够直接用于服务居民、组织活动和化解矛盾。
二、传承文化精髓,以和合理念的智慧推广基层治理“XX工作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治理体系中最深厚的软实力。“XX工作法”源于“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谦和礼让精神,其核心是“情、理、法”的有机融合,倡导“以和为贵、以邻为善”。这不仅仅是一种矛盾调解方法,更是一种蕴含着东方智慧的基层治理哲学。大力推广“XX工作法”,对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广“XX工作法”,关键在于把握其精髓,并与新时代社区治理实践相结合。其核心步骤“听、辨、劝、借、让、和”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听”,是基础。要求我们的调解员、社区干部有足够的耐心,让当事双方把话说完、把气出顺,这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辨”,是关键。要深入调查,明辨是非曲直,找到矛盾的根源和症结所在。
“劝”,是艺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在XX市委社会工作部城市社区治理工作交流座谈会上的讲话(精品)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1750.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