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暨“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2025-10-10 07:03:52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暨“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推进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XX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和上级市的最新决策部署,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刚才,会议已经传达了相关文件精神,希望大家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历史性成就,正视新阶段挑战,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回顾过去,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XX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作为全省乃至全国首批实现脱贫出列的县市之一,我们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累计实现8662户、27336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4.6%历史性地降至为零。脱贫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到2024年底,全市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624元,同比增长15%,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体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我们的工作重心已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

一是“翻篇思想”有所抬头。有少数同志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劲歇脚念头,认为脱贫攻坚已经大功告成,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这种“翻篇思想”和“侥幸心理”是当前工作最大的敌人,一旦放松警惕,来之不易的成果就可能付诸东流。

二是返贫致贫风险客观存在。部分脱贫户的家庭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因病、因灾、因学、因失业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其返贫。同时,一些处于贫困边缘的低收入人口,也面临着致贫的风险。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三是衔接机制尚需完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涉及思想观念、工作体系、政策举措等全方位的转换。如何在产业发展、资金使用、项目管理、人才支撑等方面实现平稳过渡和有机衔接,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四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发展的差距、不同村庄之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村的人居环境、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挑战,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杜绝任何麻痹思想和厌战情绪,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降、作风不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抓实抓细各项工作,确保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聚焦四大重点任务,狠抓贯彻落实,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做好下一阶段的工作,关键在于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必须牢牢抓住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一)筑牢防返贫动态监测屏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防止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必须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的监测帮扶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一要强化政策宣传与主动排查。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利用多种形式,将防返贫监测帮扶政策宣传到村、到户、到人,让群众知晓政策、懂得申请。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组织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等力量,定期对辖区内所有农户进行全覆盖走访排查,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的农户,确保应纳尽入、不漏一户。

二要精准识别与科学研判。对于排查发现的潜在风险对象,要严格按照识别标准和程序,及时纳入监测范围。要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机制,通过医保、教育、人社、民政等部门的数据,进行交叉验证,提高识别的精准度。要组织专业力量对监测对象的风险点进行科学研判,分析返贫或致贫的具体原因,为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提供依据。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在XX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暨“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175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