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激活红色引擎深耕善治沃土

2025-10-11 07:03:52 122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齐聚一堂,参加我们县委社会工作部举办的“部长上讲堂”活动。按照年度工作安排,今天我围绕“激活红色引擎,深耕善治沃土”这个主题,与同志们作一次交流,重点分享近年来我们XX县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方面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我们XX县共有54个行政村,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较大,这片广袤的土地,既是我们的根之所系、情之所归,更是最具活力、最富潜力、最需精耕细作的“希望田野”。如何将这根“神经末梢”激活,让它敏锐感知群众的冷暖甘苦,精准传导党的声音和关怀,是我们社会工作部门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

省委社会工作部和市委社会工作部领导在近期的专题党课中反复强调,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是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作为党委新设立的职能部门,我们必须牢记政治机关属性,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旗帜鲜明讲政治,以优良作风履职尽责。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治理千头万绪,不能搞“大水漫灌”,更不能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用“小切口”撬动“大能量”,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胜势。

近年来,我们县委社会工作部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乡村治理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持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富有XX特色的经验做法。今天,我将重点围绕“爱心积分超市”“敬老食堂”和“数字乡村平台”这三个典型案例,和大家深入探讨,我们是如何通过激活“红色引擎”,点燃群众热情、传递民生温度、提升治理效能,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县实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乡村善治之路的。

一、以“积分”聚民心,用“小超市”撬动“大文明”

乡村治理的核心是人,关键在于如何有效调动广大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过去,我们的一些村庄也面临着“干部干、群众看”的困境,公共事务参与度不高,村庄凝聚力不强,特别是对于独居老人的关爱,往往停留在节假日慰问的层面,缺乏常态化、精细化的机制。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我们从“积分”这个小小的切口入手,探索建立了“爱心积分超市”模式,成功用一个“小超市”撬动了乡村“大文明”。

(一)缘起:破解乡村治理的“独老之困”与“动力之源”

我们县老龄化程度较高,在54个行政村中,独居、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超过了20%。这些老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扶,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照料。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邻里之间有着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但如何将这种潜在的道德力量转化为持续的、可见的行动,需要一个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机制。传统的说教式动员效果有限,必须创新方式,让“德者有得”,让好人好事实时“变现”,让文明新风蔚然成风。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借鉴了部分地区通过“扶贫爱心超市”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成功经验,决定在我们县全面推行“爱心积分超市”,将其作为激发群众参与、关爱独居老人、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

(二)破题:“爱心积分超市”的创新实践

“爱心积分超市”的核心逻辑,就是将无形的乡村美德、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行为,通过一套科学的积分评价体系,转化为有形的物质奖励,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激励的良性互动。

一是建立一套“可量化、可操作”的积分标准。我们指导各村成立由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的积分评定小组,共同制定详细的积分目录。这个目录非常接地气,涵盖了四大类、三十多个小项。比如,“爱心敬老”类,为80岁以上独居老人打扫一次卫生计5分,陪同聊天一小时计2分,代购生活用品计3分;“村庄美化”类,主动清理房前屋后垃圾计2分,参与村集体组织的公益劳动一次计10分;“和谐邻里”类,成功调解一次邻里纠纷计15分;“遵纪守法”类,全年无信访、无违法行为的家庭,年底一次性奖励50分。标准公开透明,张榜公布,谁做了什么、得了多少分,一目了然,确保了公平公正。

二是搭建一个“聚爱心、暖人心”的运营平台。“爱心超市”的货品来源是多元化的。县财政每年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作为启动和基础保障;我们积极对接本地企业、商会和在外乡贤,争取社会捐赠;同时,也鼓励党员干部和普通村民自愿捐赠闲置物品。这样一来,“爱心超市”就不仅仅是一个兑换点,更成了一个汇聚社会爱心的平台。货架上,从柴米油盐到洗衣液、毛巾,再到学生用的文具,各类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村民们用积分就能兑换。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模式,形成了一个充满爱心的闭环。自该项目启动以来,我们已在全县54个行政村实现“爱心超市”全覆盖,累计投入资金近300万元,截至2025年9月,全县参与积分活动的居民已超过1.5万人次。

(三)成效:“积分制”激活乡村善治“一池春水”

“爱心积分超市”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创新,却实实在在地激活了乡村善治的“一池春水”,带来了深刻而积极的变化。

首先,独居老人的生活真正“热”了起来。过去,村干部是关爱老人的主力,现在,全村的村民都成了“编外网格员”。年轻人、妇女、甚至放学的孩子们,都愿意到独居老人家里坐一坐、帮帮忙,既赚了积分,也联络了感情。老人们的家里干净了,脸上的笑容多了,心里的孤独感少了。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巨大慰藉,真正点燃了他们安享晚年的生活热情。

其次,乡村的文明风尚真正“立”了起来。积分制就像一个风向标,引导着村民的行为。原来一些“各家自扫门前雪”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动参与村庄清洁、积极调解邻里矛盾、热心帮助困难家庭。村民们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在赚取积分、兑换商品的过程中,文明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

最后,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真正“强”了起来。在积分超市的运营管理中,村党支部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带头积分、带头奉献,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积分评定、物资管理等过程,也成为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接受群众监督的生动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号召力。

二、以“食”暖人心,用“烟火气”托起“夕阳红”

如果说“爱心积分超市”解决的是乡村治理的“动力”问题,那么“敬老食堂”和“饺子宴”则直面了老年群体最现实的“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一顿热饭、一碗饺子,看似小事,却关系着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我们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聚焦老年人“舌尖上的烦恼”,用充满“烟火气”的助餐服务,托起了万千养老家庭幸福的“食”光。

(一)缘起:聚焦高龄老人的“一餐热饭”

在下乡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现象:许多高龄、失能、独居的老人,由于身体原因或子女不在身边,做一顿饭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常常是“一顿饭吃一天”,或者干脆用开水泡饭将就一下,营养和健康都得不到保障。这个问题,是群众急难愁盼的典型代表,也是我们社会工作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解决好老年人的吃饭问题,不仅是满足其生理需求,更是传递党和政府关怀、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的必然要求。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激活红色引擎深耕善治沃土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187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