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基层财政困境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部分县级财政,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吃饭财政”的现象。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为例,受到财政困难影响,财政人员迟发工资成为经常现象,贫困户补贴也被迫频频延迟。6月,全县库款保障水平低至0.12,远低于国家市县级财政0.4-0.6的标准值,略高于最低限度0.1。“郡县治,天下安”,分析中西部地区县级财政困难成因,对于寻求解决路径尤为重要。
一、分税制改革以及取消农业税负后,县级财政压力增大
县级财政形成困境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分税制改革对县级财政收入与财政资源运用造成了影响。一方面,分税制改革使中央获得了财政收入的大部分,从而使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干大事,在过去30年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部分乡镇企业在改革后难以为继,使县级财政收入能力显著下滑。同时,地方财权与事权难以匹配的隐患被埋下,出现了“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压”的局面。基层财政日趋困难,导致了90年代末期乡镇乱收费现象的出现。
第二是农业税负取消降低了基层财政收入水平,加重了基层财政困难。从2000年开始,国家关注到了农村地区乱收费、农民生活负担大的问题,开始逐步开展农村税费改革,着力解决县乡两级政府乱收费的问题。2003年起,执行了21年的“三提五统”农村附加费政策开始试点取消,2006年实行了上千年的农业税正式全面落幕。农民收入获得显著提升,降低了城乡间贫富差距。但这也进一步削弱了乡镇财政收入能力。此后国家加大上级统筹以及转移支付力度,提出“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模式,由县级统一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镇困境,但同时也造成了县级财政压力增大。
二、中西部县级土地收入动能不足,财政造血能力低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中西部县级财政困境成因及解决路径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2059.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