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苹果种植已有80多年历史,规模约占世界的1/20、全国的1/10、陕西的1/3,是世界上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塞区南沟村调研时强调:“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延安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实现了省级苹果基地县全覆盖,将小苹果做成了大产业。进入新阶段,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发展变化,全链条推进苹果产业发展成为大势所趋。近日,我们组成调研组,深入洛川、安塞等县区进行实地调研,并与山东烟台、甘肃静宁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形成一些思考。
现状:基础在夯实质效在提升影响在扩大
近年来,我市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自身优势,以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主攻方向,以实施“百千万”示范工程为抓手,以平台搭建为牵引,着力打造“延安苹果”“洛川苹果”两大区域公用品牌,苹果产业在量质齐升中迈上新台阶。
规模效益稳步提升。2023年全市苹果总面积332.8万亩,占全省苹果面积的34.9%,产量464.4万吨,亩均产量1.7吨/亩,苹果鲜果产值259.1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506.7亿元,亩均鲜果产值9536元。我市与烟台市相比,总体呈现出“一多两少”,种植面积比烟台多50.8万亩(2023年烟台苹果种植面积282万亩),是烟台的1.18倍;鲜果产值比烟台少70.9亿元(烟台鲜果产值330亿元),是烟台的78.5%;产量约比烟台少102.6万吨(烟台总产量约570万吨),是烟台总产量的81.5%。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全市目前培育自主品种3个(延长红、秦脆、秦蜜),年出圃苗木20万株,建成绿色果品基地147.5万亩、有机果品基地26.5万亩、良好农业基地25.7万亩、出口基地14.5万亩。探索总结适合延安苹果栽培的20项本土技术,其中果园“豆菜轮茬”增肥技术、无支架密植高效“3332”栽培模式得到部省推广。建成选果线189条,选果能力454吨/小时,冷藏(气调)库贮能166.8万吨,基本实现周年供应。全市现有国家级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25家,年销售过亿企业8家,果品精深加工企业29家,年加工转化能力62.1万吨。全市13个县(市、区)均为全省苹果生产基地县,洛川县、宝塔区实现了整县区绿色、有机认证,富县整县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苹果产地批发市场、西部最大的苹果农资城、全国唯一的苹果城和苹果博览馆。
品牌营销开放多元。在品牌塑造上,“延安苹果”区域品牌价值达82.99亿元,居全国苹果类第二,“洛川苹果”以829.16亿元位居全国水果类价值榜首。近年来,全市聚焦建设国内国际、线上线下双拓展的营销体系,在全国20个省、72个大中城市建成品牌直销店359个,与上海光明集团、杭州联华集团等全国知名企业合作,开展市场批发、商超和专卖店直供等订单式销售,国内中高端市场占有率达到68%,粤港澳大湾区年销售量占到总产量的近四分之一。培育果品出口企业27家,延安苹果畅销意大利、迪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苹果电商企业达到549家,销售额突破44.17亿元。
助农增收贡献突出。全市近百万人、约80万农民从事苹果产业。2023年全市果农人均苹果面积约4.2亩,人均苹果鲜果产值约32388元。全市农业总产值的60%、农民收入的28%、农民经营性净收入的61%均来自苹果产业。苹果全产业链每年给农民提供用工37.27万个,支付人工工资58.14亿元。其中通过生产环节,可给农民提供27.17万个用工,需支付劳务工资42.39亿元;通过后端环节,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约10.1万个,包括包装销售环节8.99万个、仓储分选环节0.83万个、关联产业环节0.28万个,需支付劳务工资15.76亿元,全产业链用工约带动18万农民增收致富。延安苹果已成为全市覆盖面最广、从业人数最多、持续效益最长、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最强的特色产业。
问题:成本高链条短人手缺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延安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调查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2142.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