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网络微短剧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影视市场的一股新势力。202x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中新增了“网络微短剧”类目,正式将网络微短剧纳入影视作品分类之中。同年12月8日,广电总局办公厅下发的《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对网络微短剧进行了明确定义:“网络微短剧是指网络影视剧中,单集时长不足10分钟的剧集作品。”这是继网络影视剧、网络电影、网络动画片后第四种被官方认可的网络影视作品形态。
早在2019年4月,短视频平台快手就布局了微短剧赛道,开通了“快手小剧场”,并根据剧情内容将其细分为恋爱、霸总、逆袭、乡村等14个模块。2021年9月,短视频平台抖音也加入微短剧行列,开通了“抖音短剧”,为微短剧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着力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快节奏短剧。2023年,抖音上每天主动搜索微短剧的用户数量增长2倍,播放量破亿的微短剧达500部,其中12部作品的播放量破10亿,微短剧日播放量增长了一倍;同时,快手星芒短剧上线短剧总量近千部,播放量破亿的爆款短剧超过300部,还引入了数万部第三方付费短剧,发展态势一片大好。
一、短视频生态下微短剧的发展概况
从2018年到现在,微短剧行业用短短六年的时间经历了萌芽、成长和爆发三个阶段,迅速在影视市场站稳脚跟。根据2024年3月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全年共上线重点网络微短剧384部,较2022年(172部)增加一倍多。此外,调查数据显示,经常观看微短剧用户占比达39.9%,仅次于电视剧、网络剧和电影、网络电影。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受众数量,微短剧都实现了井喷式增长,行业也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一)2018-2020年:幽默为主的萌芽期
2018年,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了一批短剧创作者,例如“七舅姥爷”“陈翔六点半”等,其创作的短剧大多以幽默、搞笑、反转为特点,夸张的表达手法和幽默的叙事风格吸引了第一批微短剧受众,也初步掀起了短视频平台微短剧传播的浪潮。到2019年,为助力微短剧的进一步发展,作为短视频巨头之一的快手平台率先出击,抓住微短剧这一风向,整合了站内短视频剧集资源,上线了“快手小剧场”板块,为日后微短剧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展现出了微短剧一定的发展潜力。2020年底,快手正式提出“短剧”的概念,并推出“快手星芒计划”的扶持政策,基于快手的流量算法推出分账模式,通过资金和流量实现优质供给良性循环,逐步规范微短剧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短视频平台的微短剧还属于萌芽期,虽有不少作品涌现,但是整体内容风格比较单一,创作者也相对稀缺,用户黏性不强,更多是属于短视频平台的附庸品,本身缺乏一定的流量,难以形成“粉丝效应”。同时,平台对于微短剧的管理也处于摸索阶段,许多方面并不成熟,市场乱象屡见不鲜。作为另一大短视频巨头的抖音平台此时对于微短剧还处于观望态度,并未重视其发展,也没有给予大量的流量扶持。
(二)2021-2022年:全面出击的成长期
2021年初,短视频平台抖音也正式进军微短剧。自当年4月启动“新番计划”以来,抖音不断升级策略,推出了新番计划2.0,并在随后的7月成立了“千万爆款俱乐部”。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推动了爆款短剧的孵化与优质短剧创作者的成长,而且也为平台的生态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截至2021年6月,抖音短剧用户数已超1.3亿。与此同时,“快手星芒计划”成功树立起了平台厂牌的形象,并进一步更名为“快手星芒短剧”。自此,整个微短剧行业迎来了显著的发展。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价值观导向上,微短剧行业的平均水准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呈现出更为专业和精良的面貌。在这个阶段,短视频平台的微短剧一方面向新技术靠拢,融合新兴元素,以提升内容的独特性。例如抖音平台诞生了“虚拟主角+科幻设定+传统文化+超强特效”加持的短剧《柳夜熙:地支迷阵》,打响了智能时代微短剧转型的第一枪。另一方面,微短剧得到的支持也越来越多。如在2022年6月,抖音发布“剧有引力计划”,加大了对短剧的扶持力度,规定参与分账的剧集平均有效播放量从500万下调至200万,单部分账封顶金额由100万元上调至150万元等等,将之前的政策整合升级,在下调合作门槛的同时,提供更多Dou+或现金扶持,大大提升了抖音短剧创作活跃度。
(三)2023-2024年:井喷式增长的爆发期
2023年伊始,大量不同题材的优秀微短剧不断涌现,正式拉开了进阶式的市场竞争帷幕。《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网络微短剧国内市场为36.8亿元;2022年,网络微短剧市场跃升为101.7亿元;2023年,网络微短剧市场业已突破了373.9亿元,预计2027年,网络微短剧的国内市场,有望接近1006.8亿元,这一数字不仅反映了微短剧市场强劲的发展势头,也彰显出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2023年8月,率先在短视频平台上线的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见图2),一经发布便收获大量好评,迅速火爆出圈。在《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关注并喜爱这种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的视频形式。这种新的观看方式不仅满足了观众对于碎片化时间的消费需求,也让他们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到高水平的视听作品。2023年,快手开启“星芒优秀人才扶持计划”,以千万现金、亿级流量吸引人才加入;抖音也推出了“辰星计划”,即面向影视公司、媒体机构、MCN机构以及个人创作者,给予精品微短剧资金和流量扶持,大力发展微短剧板块。这些计划的实施将为微短剧市场注入更多的创新元素和活力,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二、网络微短剧创作传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微短剧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迅猛的发展势头占据了短视频内容的大片市场。这种短小精悍、情节紧凑的剧集形式,以其快速、直接、引人入胜等特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然而,在流量的加持和资本的追逐下,微短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畸形增长现象,内容同质、版权争议、收费乱象等一系列问题突显。
(一)内容同质化问题日趋严重。在影视创作中,编剧通常需要在故事中植入“钩子”设置悬念来增加可读性。短视频从出现到现在,一直以“短小精悍”的叙事风格为主要特征,而在短视频生态下成长起来的微短剧叙事也以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眼球为主要标准,这就促使大量微短剧以“爽”“快节奏”为主要生产方向,以吸引流量为主要目的,以爆款短剧为“榜样”,遵循“霸总”“赘婿”“战神”“重生”“穿越”等套路模板,创作出一些内容差异较小的作品。如图3所示,在2023年上线的微短剧类型分布图中,爱情、古装以及剧情题材总共占据了61%的市场份额,成为微短剧主要题材方向,类型严重单一化。另一方面,消费的场景化虽为微短剧带来了鲜明的媒介优势和营销便利,却也容易让它的表现内容受到限制。在短视频“时间紧任务重”的创作环境下,内容逻辑偏差是网络微短剧的主要问题[6]。受众对于内容的消费往往追求快速、直接和刺激,这种需求使得微短剧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传达核心信息。然而,这种快节奏的消费模式对于一些需要深度叙事和复杂情节铺设的悬疑烧脑类微短剧来说,极其富有挑战。在时长的限制下,这类题材的微短剧难以充分展开复杂的情节和角色塑造,导致作品时间短与叙事铺垫长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限制了悬疑烧脑类微短剧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生存空间,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微短剧题材的多样性,进一步加剧了内容同质化现象。
(二)版权争议频发。短剧自出现起,就带有着明显的互联网基因,颠覆了以往影视作品专业化的生产模式与传播方式,它糅合了短视频与影视剧形态,尝试与许多短视频、影视剧等合作,探索衍生剧、改编剧等多种微短剧新形式。网络微短剧内容的最大来源之一便是网络文学。制作方通过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再套用相似的框架,不仅可以缩短制作短剧的时间成本,也能把握住原有的流量,利用文学作品原本的热度及平台的流量优势,在短期内实现流量的快速变现。在这种生态下,相关主体受到逐利和非正当竞争的驱使,对未经原创者授权的作品进行搬运、改编甚至抄袭,保留小说大致框架,但更换人物和事件发生地点等,从而制作出“换汤不换药”的相似度极高的短剧作品,或者将一部完整的电视剧以蒙太奇手法进行剪辑,拼贴成与原作情节完全不同的微短剧作品等等,这些行为在本质上都是侵权行为,是对原IP的一种变相抄袭,扰乱了整个IP改编市场。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网络微短剧发展现状、问题及治理路径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2188.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