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构建高质量农业产业体系调研报告

2025-10-16 07:03:52 124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核心,以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为支撑,以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有效整合各种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市场、科技、教育、服务等经济主体,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2007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提出了“健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更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

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云南省通过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产业绿色化、品牌化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结构优化、效益不断提高,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一、举措与成效

(一)主要政策举措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2012)、《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意见》(2015)、《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意见》(2016)、《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2018)、《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关于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指导意见》(2019)、《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冷链物流建设政策措施》(2020)等一系列政策,编制实施了《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年)》《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推进“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云南省2020年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消费行动方案》等规划和实施方案,基本形成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政策体系,明确了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方向、重点内容和发展路径,推动了云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

一是明确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点产业和目标。确定重点发展的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中药材、肉牛、咖啡等“绿色食品牌”八大绿色产业,提出打造“千亿主导产业、五百亿优势产业”,同时把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作为重点之一。

二是确定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点内容。坚持稳粮、扩经、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打造供应链,延伸产业链,强化营销链,提升价值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形成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聚焦农业产业的品牌化、绿色化,首次提出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形成几个新的千亿元级产业、形成一批有特色、高品质、有口碑的“云南名品”的目标,重点提高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现代农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农产品新型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明确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紧扣“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发展方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着力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八大重点产业和“世界一流三张牌”,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做大做优做强产业链,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创名牌、育龙头、抓有机、建平台、占市场、解难题”工作思路,紧盯行业制高点,全产业链发力,构建“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迭代产业体系,争取更多领域站在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上。坚持“两型三化”方向,出台生物医药、信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4个产业“施工图”和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10条措施。引进国内外一流企业来滇投资,激励本土企业扩大投资,开展“十大名品”“十强企业”“二十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评出一批现有企业、品牌的榜样作为“领头雁”。组建云南绿色食品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持续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的科研、交易平台。着力研究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物流成本高等共性问题,探索建立财政资金、银行贷款、信用担保、农业保险有机结合的机制,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和全链条追溯体系建设。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加快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的建设,2020年实现全省所有县级物流仓储分拨中心全覆盖、所有乡级快递物流服务站全覆盖、所有村级快递物流服务点全覆盖。

(二)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第一产业在全国的优势持续上升,农业产业绿色化、品牌化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结构优化、效益不断提高,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成效显著。

1、云南第一产业在全国的优势持续上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第一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12-2020年间,第一产业产值从1654.55亿元增长到3598.91亿元,增长了1.18倍,年均增长10.2%,年均增幅比全国高出4.96个百分点。2021年上半年,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1146.48亿元,同比增长8.8%,两年平均增长5.3%,同比增长和两年平均增长均比全国高出1个百分点,[1]详见图1。

尽管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有所下降,但始终高于全国第一产业比重,第一产业在云南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要高于全国,对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云南第一产业在全国的优势不断提升。2012-2020年,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6.05%下降到13.08%,2020年略有上升为14.68%,2021年上半年下降到9%;但是,与全国相比,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云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比全国高出7.02个百分点、3.66个百分点。同时,云南省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1.91%提高到了2020年的2.41%、提高了0.5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却从2012年的3.37%提高到了2020年的4.63%、提高了1.26个百分点,详见图2,由全国第14位提升到第9位,首次进入全国前十。

细分产业看,2020年,云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20.5亿元,占全国比重达4.3%,比201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产值分别为2902.2亿元、429.5亿元、2315.4亿元、104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05%、7.2%、5.75%、0.81%,分别比2012年提高了1.07、0.65、2.39和0.09个百分点,林业、牧业和农业均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2021年1-9月,云南省累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99.11亿元、同比增长12.42%,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09%。[2]云南农林牧渔业在全国的发展优势持续上升。

2、优势产业绿色化、品牌化明显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以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为总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云南鲜切花生产面积、产量居全球第一,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保持全国第一,甘蔗、茶叶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二,茶叶面积和产品的认证数量均居全国第一,肉牛存栏居全国第一、出栏居第四,生猪存栏和出栏均居全国第四。2017年以来,8个“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保持了16%的年均高速增长,[3]实现量效齐增,走出了一条发展云南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换挡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2020年,云南省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数量、规模跃居全国前列,共认定200个“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有机产品获证主体953家、产品2723个,比2017年分别增长38.7%、25.4%;绿色食品有效认证主体567家、产品2065个,比2017年分别增长12.77%、17.98%;有机产品认证数量全国排位由2017年第8位提升至第3位,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全国排位由第11位提升至第7位。其中,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较多依次是蔬菜、水果、茶叶3个产业,占全省绿色食品有效获证产品总数的75.88%;有机产品认证数量较多的依次是茶叶、蔬菜、中药材和水果4个产业,占全省有机产品有效获证产品总数的72.6%。[4]云南农产品远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110多个国家和地区,[5]2020年出口农产品323.8万吨,出口额达360.7亿元,同比增长16.4%、8.9%,[6]居省内出口商品第一,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区第一,其中鲜花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同比分别增长33.4%、19%。云南已经具有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显著优势的农业产业。

3、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结构优化,效益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区域集群化效益逐步显现,带动了各类农产品生产产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水平和质量。2012-2019年,云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从2562.48亿元增加到4006.25亿元,增长了56.34%,年均增长5.74%,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35%以上,2016年达到最高为43.03%,详见图3。其中,烟草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从55.48%下降到40.5%、下降了14.98个百分点;农副食工业品发展较快,占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6.09%提高到了22.94%、提高了6.86个百分点,逐渐成为另一支柱;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3个行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7.7%、9.69%和10.32%,分别比2012年提高了2.27个百分点、3.92个百分点和1.77个百分点,详见图4。2019年与2012年相比,除了烟草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下降2.1和0.25个百分点以外,其余11个行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呈持续提高的发展趋势,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工业品、食品制造业增长尤为明显,分别提高了1.68个百分点、1.02个百分点、0.66个百分点。2020年,云南省纳入国家目录的家庭农场5万余户,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8万余个,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440家,[7]农产品加工业区域集群化基本形成,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和保山市的茶叶加工占全省75.1%,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和大理州的畜禽加工占全省71.7%,昆明市、楚雄州和玉溪市的蔬菜加工占全省61.7%,楚雄州、大理州、丽江市和迪庆州的食用菌加工占全省81%,昆明市、文山州和大理州的生物制药加工占全省68.8%,临沧市、德宏州和文山州的蔗糖加工占全省65.3%。云南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从2015年的0.64∶1[8]提高到2020年的1.8∶1。[9]

4、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引入,涉农电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众筹等不断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农产品销售重要渠道,并推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迭代升级,农产品市场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租赁业务、农商直供、产地直销、食物短链、社区支持农业、会员配送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全省实施了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了州(市)、县(市、区)、乡(镇)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脱贫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实现全覆盖,开展了“综合超市+电商+服务+物流”的农村新型商业模式试点,带动传统农村集贸市场交易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农业企业投入建设的农产品网上营销平台90多个,62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电子商务,供销系统成立专业电子商务公司31家、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企业249家、专业合作社484家,搭建电商平台11个。2020年,云南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83.77亿元,同比增长38.34%。[10]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云南构建高质量农业产业体系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247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