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2023年,郑州都市圈正式成为全国第10个国家级都市圈,这对都市圈科技创新聚势赋能、产业体系分工协作、加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推动郑州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既是提高产业链韧性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创新动力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路径,更是郑州都市圈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助力河南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制造业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郑州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成效
近年来,郑州都市圈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产业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科创企业群体逐步壮大,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为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积蓄了动能,奠定了基础。
2.1产业创新动力强劲,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郑州都市圈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产业集聚和协同效应初步显现。郑州市涌现出了宇通、上汽、郑煤机等14家百亿级龙头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铝及铝精深加工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郑州都市圈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在国内处于优势地位,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迅速,新能源客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八年保持第一;建有国内最大盾构研发制造基地;研发制造了世界最大的自由锻造油压机、自磨机和球磨机等一批重大标志性产品;超硬材料等产品的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食品制造产业规模长期稳居全国第二位。
2.2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目前,郑州都市圈已成为河南省的创新策源地、技术发源地和成果转化地。一方面,高能级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加速聚集,拥有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等创新载体,全省培育建设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其中11家位于郑州都市圈;成立了嵩山、黄河、神农种业等16家省实验室以及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15家省实验室基地、36家省中试基地,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位居中部地区前列;部分产业链和企业创新水平居行业领先地位,盾构机、氢能源客车、煤矿液压支架等研发能力居全国前列,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另一方面,郑州都市圈集聚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高等院校以及中原科技城、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等科研机构及技术转移机构,都市圈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在全省占比长期位居第一方阵。
2.3科创企业群体壮大,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郑州都市圈拥有智能电力装备制造、智能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依托产业集聚,培育了一批高成长性科创企业群体,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000余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的60%,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省的48%,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省近八成,已成为全省产业创新发展的龙头。郑州都市圈依托众多科创企业群体,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41%,覆盖制造业全产业链,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
2.4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近年来,郑州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制度体系加速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加速形成。一方面,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锚定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推动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为支柱平台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逐步形成,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产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领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级、五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培育。另一方面,积极引育一流创新人才,灵活运用“揭榜挂帅”、乡情引才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来豫发展,鼓励中原科技城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先行先试,标准化推广“智慧岛”双创载体,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小气候,营造“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为持续推进郑州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3郑州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与发达地区相比,郑州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产业能级、融合主体、融合程度、人才保障、服务体系等方面。
3.1从产业能级看,产业链创新发展能力不足
当前,与国内先发地区相比,郑州都市圈产业附加值偏低,产品竞争力不强,协同创新度不够,创新发展后劲有待提升。一方面,产业多处在价值链中低端水平,价值链中研发设计、品牌牵引和供应链管理等高端环节短板凸显,服务增值环节薄弱,产业低端化、同质化突出,产品附加值不高,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作为引领城市,郑州的自身实力有限,对开封、新乡、许昌等周边地区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有限,“郑州研发设计+周边地市制造”的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格局尚未形成,难以形成集群效应。
3.2从融合主体看,创新引领型企业能级不高
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主体地位,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生力军。目前,尽管郑州都市圈拥有全省领先的创新型企业,但与国内先进都市圈相比,仍存在差距。2022年,郑州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5200家,在国家中心城市梯队中排名末位,且在科创板上市企业仍未实现零的突破,与成都(14家)、合肥(14家)、西安(9家)、武汉(7家)等省会城市相比仍有巨大进步空间。同时,创新引领型企业能级不高、实力不强,缺乏对创新链具有整合能力的“链主”企业,企业自身没有足够的研发投入,难以承担从小试、中试到量产等一系列技术转化阶段的成本与风险,更难以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2577.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