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近年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整个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地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在具体的农村土地流转中,违法流转、隐性流转还不同程度存在;在集体土地流转中,流转方式、流转收益还需进一步完善。本文结合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从理论和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土地流转难以有效展开的原因,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农村土地流转对策与措施,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合理流转,有效提升农民合法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安塞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安塞区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正北面,总面积2950平方公里。全区辖8镇3个街道办,117个行政村,102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7万,其中农业人口占14.6万,有农户3.3万户,其中承包耕地农户数为3.1万户,承包地面积42.3万亩,其中山台地29.2万亩,川地4.7万亩,沟坝地8.4万亩,山地占了近7成。到2023年年底,全区累计流转土地11万亩,占承包面积的26%,流转涉及农户1.12万户,占承包总农户数的36.1%,流转形式主要包括出租、互换、转让、入股、代耕等五种形式。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流转用途集中。随着安塞区强有力的产业开发支持,土地流转用途明显由以前种植粮食变为发展棚栽、林果、养殖三大产业。特别是近年来,苹果、棚栽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大大刺激了广大农民群众,一些工商行业的资金逐渐向农业投入,土地流转绝大多数是用于发展苹果、棚栽产业发展。
(二)流转主体多元。过去流转主要面向分散大户,现在更多流向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他们对农业的投入更大,使得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效益明显提升。出现了招安镇枣湾村、砖窑湾镇金盆湾村、高桥镇宋庄村等一大批蔬菜专业村及专业户,棚均收入在6万元以上。
(三)流转形式多样。过去以互换和代耕为主的流转,现在转变为出租、互换、入股、代耕等多种形式。另外,在发展产业积极性相对不高或者流入、流出双方信任度不够的地方流行“反租倒包”的流转方式,即通过村集体作为桥梁纽带,将村上愿意流出的农户的零散土地流转回来,以“零差价”再集中流转给大户。
(四)流转范围扩大。由原来本村本组内流转,逐步扩大到外村、外乡甚至外县、外省。例如,真武洞镇刘坪村,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兴建大棚近百座。高桥乡宋庄村,建成五代大棚32座,除本村人承包了16座外,其余全部由外乡人投资承包。
(五)政府引导作用明显。凡涉及土地流转,和区、镇(街道)两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是不可分割的。如高桥镇南沟村,由镇党委牵头、村党支部负责,将大南沟村2.25万亩荒山荒坡和沟洼,反租倒包到村集体,由村集体集中流转给延安惠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进行了评估定价。
二、安塞区在土地流转方面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宣传,做好引导
1.深入宣传。通过发放资料、刷写标语、与群众座谈、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相关政策法规,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知识。
2.强化培训。在鼓励土地流转的同时,注重区、镇(街道)、村三级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干部的学习培训,特别是切实提高镇(街道)、村两级干部思想认识,增强优化配置土地的能力。
3.上门动员。针对产业开发重点村,科学规划,提出流转方案,由区、镇(街道)、村联合组成协调小组,逐户上门做工作,甚至动员其亲朋好友上门讲政策,讲道理。
(二)把好关口,做好服务
1.严把土地流转“三个关口”,即选地关、选人关、合同签订关。选地关就是结合当地产业开发实际,以适合产业发展的优质地块为流转对象,选人关就是对需要流入土地的种植大户进行筛选,选出产业发展有基础、有积极性且群众放心的人选,合同签订关就是要求流转双方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让流转双方权责清楚。
2.建好水、路、电等基础设施,为流入方提供全方位服务。对通过土地流转建成新型日光大棚和苹果园集中连片达到规模种植标准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所需费用全部由区财政解决,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涉农项目都要向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棚栽业种植基地倾斜,最大程度支持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来发展产业,通过发展产业来增收致富。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调研报告:以产业开发带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3063.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