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x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25-10-18 07:03:52 125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强品牌拓市场促转型全力推动汉中茶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茶产业是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更是促就业、稳增收的重要民生产业、富民产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市政府研究室围绕如何加快推动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入西乡、镇巴、宁强等县区企业、基地、农户开展调研,并赴武夷山市、安溪县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调研认为,汉中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产业基础坚实、发展前景广阔,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亟待聚焦问题导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精准之策推动茶产业品牌化、现代化、生态化、融合化发展,全面提高茶产业质量效益,真正实现一片茶叶撬动一个绿色朝阳产业,推动汉中茶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一、汉中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一)始于商周,兴于秦汉。据《水经注》《汉书·地理志》等古籍记载,自商周起,将茶叶作为天子贡品的古巴国,其主要疆域就在汉江流域。《华阳国志·巴志》载“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皆纳贡之”,可见茶饮文化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在汉中区域开始流行。顾炎武在《日知录》中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天下始有茗饮之事”,这也说明战国以前汉中地区茶饮文化早已成熟。《议茶马事宜疏》《读史方舆纪要》等均有汉中自秦汉起便作为茶马古道中心节点城市的记载。这些文献充分印证了汉中茶在历史文化进程中的厚重底蕴。

(二)昌盛于唐,蓬勃于宋。陆羽《茶经·八之出》记载,唐朝境内茶叶产地分为山南、淮南等七大区三十一州,其中列出茶区有山南道梁州(今汉中);《西乡县志·秩官志》记载“唐初,以西乡县为中心的产茶地,为亘、陵、谷广阔八百余里”,这些记载证实汉中在唐代已是全国重要茶产区之一。《宋史》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汉中茶,叶暴大,色翠黄而皴,味极苦,自少夷以至蜀人,皆喜之”。《汉中地区志》记载,宋代,官府在汉中立设茶马司,并开办西县(今勉县)、城固2处茶场,以陕、川茶与甘肃易马,时称“茶马贸易”;亦载,“洋州(今洋县、西乡、镇巴等地)、金州‘人户以种茶为’,‘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著名农史学家王民柱指出,“北宋时期,汉中作为利州路首府,管理全国十三大茶场之一,仅西乡的茶税即可购军马6500匹,茶业在汉中可谓盛极一时”。说明茶业在当时已得到蓬勃发展,并成为汉中先民谋生的重要产业。

(三)丰裕于明,式微于清。《明会典》记载褒城创立了全国最早的茶厂。《明史》中《茶法》记载:“陕西汉中、金州……西乡诸县,茶园四十五顷,茶八十六万株……以易番马”“以茶易马,惟汉中、保宁”,“以汉茶为主,湖茶佐之”。《明史》中《食货志》载:“年以汉茶三万担,易边马三万匹”。这段茶马史实说明汉中在明代的茶叶生产更加丰裕、规模十分可观,且是全国茶马贸易的中心。1595年巡察御史李楠在《议禁湖茶疏》中写道:“自湖茶行后,各自利于夹带,短贩得以盛行,甚至汉中、保宁仅止一二十引……此湖茶之有碍于汉、川也”,湖茶对汉茶造成不小冲击,汉茶产量有所下降。据《清史稿》《甘肃通志》等记载,自康熙年间官府广开牧场,大量自产马严重削弱了茶马贸易量,导致汉中等地茶叶囤积滞销,由此官办茶马日益衰落,而汉中青茶砖虽质优但价高,且不易久存,逐渐被泾阳茶砖取代慢慢走出了茶马舞台。清后期,汉中太守杨名扬作《劝桑行》道,“拔茶只为桑无税,户外催课人不扰”,此时重桑轻茶,汉中地区仅剩西乡、镇巴部分茶园,其他州县已无量产。这些史实充分反映了明清时期汉中茶业逐步由盛转衰的发展历程。直至民国年间,汉中再次成为连接西北、川北、陕南茶叶贸易的集散中心,据《西乡县志》记载,茶叶从业人员达数百人,茶行广设,当地茶业应运复兴。同期,城固、洋县在低山峡谷区域有小片茶园逐渐发展壮大,汉中茶业自此步入复兴之路。

二、汉中茶产业发展基础坚实有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有茶园1900亩,产茶50吨,西乡9家茶行联营合并成立“九如和”行号。改革开放以后,汉中茶叶生产得到较快发展,西乡县被列为全国100个茶叶基地县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全市茶园面积以年均3万亩的速度迅速增加,先后打造出秦巴雾毫、汉水银梭、午子仙毫、定军茗眉、宁强雀舌等优质品牌。进入新世纪,陆续研发出“汉山红”“汉中红”等红茶和乌龙茶、白茶、砖茶等新产品,同时,将所有品牌进行整合,全力打造“汉中仙毫”区域公用品牌,由此翻开了汉中茶产业发展的崭新篇章。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茶产业发展政策举措,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产值实现较快增长。至2022年,全市茶园面积116万亩、茶叶总产量5.57万吨、干毛茶产值92.6亿元、综合产值370亿元,均稳居全省第一。

(一)茶园建设持续加强。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全力推进茶园面积快速增加、茶叶质量稳步提升。至2022年底,茶区覆盖西乡、南郑、勉县、宁强、城固、镇巴等8个县区、91个镇、746个村,其中,万亩以上的基地镇32个。茶叶一产产值达44.0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5.56%。建立良种母本园及苗圃基地1200余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从2012年的27.7%提高到45.4%,有58家茶园获得“生态茶园”认定、面积达20多万亩。西乡、南郑、镇巴等县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2022年度茶业百强县域”等荣誉。

(二)精深加工稳步推进。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茶叶生产、经营及专业合作社达1948个,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6家,5家企业荣获2022年度“中国茶业百强企业”。茶叶规上加工企业92家、营业收入73.03亿元。建成茶叶清洁连续化生产线达162条,从事茶叶新业态茶企26家,获得SC认证企业192家。成立茶叶检测中心,建立汉中仙毫质量追溯系统,持续加强监管净化市场,产品质量持续提升。创新研发了汉中蜜黄、花果香型红茶、汉中白茶、茶食品、茶多酚压片糖果等新产品、衍生品30多个,基本形成以绿茶、红茶为主,白茶、黑茶、黄茶为辅的“五色汉茶,五茶共舞”发展格局,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三)销售市场不断扩大。品牌价值稳步提高,形成“汉中仙毫”“汉中红”“汉中炒青”“汉中毛尖”四大区域公用品牌,其中“汉中仙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2022年品牌价值达38.71亿元,品牌收益进入全国茶叶品牌前十位。销售体系逐步健全,在全国建立汉中茶叶经营门店1524家,覆盖13个省(直辖市)、28个城市;限额以上销售企业达24个、销售额7.73亿元;线上销售快速发展,90余家茶企建立了网上销售平台,年销售额3.5亿元。茶叶外贸加快拓展,年加工出口500余吨、总值1500余万元。

(四)融合发展成效凸显。深入开展茶文化研究,先后形成《汉中茶文化》《汉中茶业》《茗饮之道》等著作,丰富了汉茶文化内涵。大力推广“茶叶生产+体验+旅游观光”模式,相继建成西乡江榜茗园、东裕茶叶养生谷、宁强千山玉皇观等茶旅融合示范点20多个,鹏翔茶业等11条茶旅生态观光线路荣获“2022年汉中市茶乡旅游精品线路”称号。积极探索创新“公司+茶农+基地”“合作社+茶农+基地”“企业建园、农户管理的统建共享”“入股分红”等模式,带动100万人在茶产业链上就业增收致富。特别是近10年来,全市有60万贫困人口因茶脱贫、30万人因茶致富。

(五)支撑体系逐步完善。组织机构持续健全,市级层面成立汉中市茶业发展中心,各主产茶县区分别建立茶叶发展中心、茶技站、农技中心等机构,专职茶叶规划管理、生产加工、品牌推介和茶叶技术推广服务等。出台了茶叶产业链“链长制”三年行动方案,作为农业“八大产业链”之一重点打造。同时,还成立了茶业协会(联盟),加强行业自律,全力维护汉茶品牌名誉。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成立鲁成银等8个专家工作站,申请专利60余个,开展新技术、新工艺和产品研发10余项。创办汉中市茶叶职业技术学校,累计举办培训班82期,培训技能人才8000余人。

三、汉中茶产业问题短板不容忽视

尽管我市茶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对x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309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