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县2025年安全生产暨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品)

2025-10-21 07:03:52 122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安全生产暨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分析当前我县面临的严峻形势,总结前三季度工作,安排部署第四季度重点任务。刚才,XXX同志传达了上级有关精神,XXX同志通报了近期全县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情况,特别是当前道路交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相关单位也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我都表示赞同。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第四季度的工作,意义非凡、责任重大。特别是我们即将迎来自治区重大庆典活动和党的重大会议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我们必须坚决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全县上下必须立即紧张起来、行动起来,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举措,坚决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红线和生命线。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以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履职尽责,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平稳。截至9月22日,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起,死亡6人,同比分别下降14.3%和14.3%,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上下共同努力、辛勤付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奋战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一线的全体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我县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风险隐患存量和增量交织叠加,防灾减灾体系仍有短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绝不能有丝毫麻痹和懈怠。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的“温差”依然存在。部分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有的认为安全生产是应急管理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存在“局外人”心态;有的认为事故是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存在侥幸心理;有的在日常监管中习惯于“走过场”,检查不深入、不细致,满足于“看了、转了、开了会”,导致风险隐患发现不了、整改不力。这种思想上的“温差”,是导致安全责任落空、事故发生的最大隐患。

二是重点领域的“险情”依然突出。从刚才通报的情况看,道路交通领域是事故多发重灾区,事故起数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二。这暴露出我们在源头管理、路面管控、宣传教育等方面还存在大量薄弱环节。“两客一危一货一面”等重点车辆监管仍有漏洞,超速、超载、疲劳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建筑施工领域,高处作业、脚手架、起重机械等环节风险高,违规操作、安全措施不到位的问题时有发生。消防安全方面,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老旧小区、“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不容忽视,特别是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问题已成为火灾高发的“定时炸弹”。

三是责任落实的“落差”依然明显。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尤为突出。一些企业重生产、轻安全,安全投入不足,安全培训走形式,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甚至对监管部门指出的问题阳奉阴违、拖延整改。我们的行业监管责任也存在“落差”,一些部门满足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监管执法“宽、松、软”,对违法违规行为震慑不够,未能形成有效闭环管理。属地管理责任也有待进一步压实,部分乡镇(场)对辖区内安全生产状况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未能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四是防灾减灾的“短板”依然存在。我县地理环境特殊,地震、洪水、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风险并存。虽然我们近年来在防灾减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例如投入了超过500万元用于完善基层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但体系建设仍不健全。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区域的监测站点覆盖不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完全打通。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贴近实战的应急演练开展不够。基层应急救援力量薄弱,专业设备和人员配备不足,应对突发重大灾害的能力与新形势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在XX县2025年安全生产暨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品)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333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