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供给服务上新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服务居民的前沿阵地,是党在基层的形象窗口,更是感知社情民意、凝聚党心民心的关键纽带。建好用好这一阵地,对于强化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意义重大。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南京市建邺区也同样存在:阵地利用不充分,部分功能室“忙闲不均”,甚至个别功能室长期空置;服务对象覆盖面不广,对中青年居民吸引力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以居民“自娱自乐”的活动为主;财政兜底压力大,基本要靠政府资金支持。
面对现实瓶颈、居民需求,建邺区以聚人气、聚人心为指引,聚焦“服务什么、在哪服务、谁来服务”三个问题,全域试点开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集成供给,推动服务资源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汇聚”转型,服务对象从“一老一小”向“全龄友好”延伸,服务内容从“普通公益”向“精品低偿”拓展,实现了“居民群众得实惠、经营主体愿参与、财政负担能减轻、组织引领更有力”的目标。
一、提供什么服务?需求导向“循”出来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核心作用是服务。做好服务的前提是摸清摸准需求,只有摸清需求,才能真正满足居民对社区服务的企盼期待。
城市社区人口集中,需求摸排的任务量极大,仅靠社工难以有效覆盖怎么办?建邺区在社区微网格基础上,吸纳楼栋长、物业管家、离退休党员、“五老”志愿者等组成微网格服务队,每人负责100—150户,由社工网格员牵头,开展“邻里敲敲门”集中走访。在商务楼宇、商业综合体,动员物业企业、产权单位、骨干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担任“楼长”,与园区街道“小莫”企服专员、社工同走访、摸需求。沿街商户由“社工+安全员+城管队员”结合工作开展对接,实现差异化管理、无盲区问需。
为了尽可能摸全需求,建邺区针对工作日白天部分家庭无人的情况,专门推出社区人员“错时服务”机制,组织部分社工轮流带领微网格员在晚间、周末入户走访,通过“预约走访”“亮灯必访”等弹性方式,登门了解需求。建立网格“一家亲”微信群,网格员“时时在群”,发动居民“家家入群”,实现网格服务问需“24小时不断档”。定制推送“服务直通车”问卷,精准抓取青年居民、企业职工需求。
但还有一些不好摸的需求,“有些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意愿不高,问了就说没需求”。对此,建邺区想方设法把问需嵌入群众活动中去了解。比如,社区举办“睦邻文化节”时在现场设置心愿“树洞”,更有效地收集“高冷”居民需求。再如,考虑到家家户户都会遇到物业问题,社区就常态化参与“我与业主面对面”活动,在协调解决物业矛盾过程中进一步掌握需求。又如,将12345政务热线、“@红小莫”平台等作为了解居民真实意愿的有效途径,通过高频词汇、共性问题分析,及时敏锐地去捕捉平时不太容易关注的需求。
收集到需求以后怎么办?合并同类项的同时,重点关注特殊项。通过归类发现,北部片区老旧小区集中、阵地条件普遍较差,居民更需要居家养老中心、社区食堂等便民生活设施;南部片区中高端楼盘集中,希望提供快修缝补等“老手艺”、平价果蔬超市等服务的呼声较高;中部片区学龄儿童集中,大多数家庭希望有“四点半课堂”托管班等延时、错时服务以及低价优质的教辅课程等服务。让社区意外但满意的是,一些过去不清楚的个性化需求也被摸了出来,比如,商务楼宇“白领”对午间瑜伽服务、青年居民对“社区夜校”服务、安置房片区“洗脚上楼”的原住民对就业技能培训服务等需求。
服务需求能不能摸上来,始终秉持“用户思维”并落到实处很关键。只有以需求为导向,针对群众特点建立健全常态化、多渠道的需求摸排机制,掌握差异化、阶段性诉求,建好高频、个性清单,才能变“有什么给什么”为“要什么给什么”,让社区服务供给始终对准靶心,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Xx市xx区推动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效能跃升的探索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3762.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