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参与一堂特殊的开放式党课。这堂课的主题,连接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也紧系着我们每一位工伤保险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民生责任。我们的题目是《党史映照初心路工伤保险护民生》。
2025年,是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未来展望的特殊年份。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中国共产党也走过了104年的光辉历程。同时,今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交汇点,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党史的浩瀚长河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思考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履行我们工伤保险人的职责与使命。
第一部分溯源·百年征程铸保障——从党史看社会保障的初心使命
社会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政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其中,为劳动者构筑坚实保障的初心,始终贯穿其间,熠熠生辉。
一、革命烽火中的红色基因——社会保障思想的早期萌芽
“初心”二字,重若千钧。我们党的初心,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民”二字紧密相连。在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党在领导工人运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实践中,就已经将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理念深植于血脉。早在1923年,党的三大就明确提出要制定《劳动法》,并主张实行劳工保险。1925年,党的四大更是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了“社会保险”的概念,主张对工伤、疾病、失业等提供社会救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主张,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党关心工人疾苦、争取劳工权益的真实写照。在赣南、闽西等革命根据地,我们党颁布了《劳动法大纲》等一系列法令,初步建立了涵盖工伤、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救济制度,尽管条件极其简陋,保障水平也十分有限,但它在黑暗的旧中国点燃了劳动者权益的希望之火,播下了社会保障的红色种子。这充分说明,保障劳动者权益,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基因和价值追求。
二、建国伟业里的制度奠基——工伤保险体系的初步构建
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开辟了广阔天地。百废待兴之际,党和政府就把劳动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了心头。1948年,东北解放区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为新中国劳动保险制度的创立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重要蓝本。在此基础上,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综合性法规,它明确规定了职工在遭遇工伤、残疾、疾病、生育、年老等困难时应享有的保险待遇,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式建立。其中关于工伤补偿的规定,虽然还比较原则,但它奠定了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基石,让广大工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国家的制度性关怀。从旧社会工伤事故频发、伤残工人孤苦无依,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兜底”,这一历史性的转变,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三、改革春风下的守正创新——工伤保险制度的法治化与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新变化、新挑战,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正是这一宏伟蓝图中的重要篇章。1996年,劳动部出台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始进行工伤保险社会统筹的试点。2003年4月,国务院颁布《工伤保险条例》,并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规的出台,是工伤保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彻底告别了企业单位保障的旧模式,走上了社会化、法治化的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伤保险制度建设更是进入了快车道,形成了集“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制度体系不断织密扎牢了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安全网。
回顾这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主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亿万劳动者撑起了一把坚实的“保护伞”。
第二部分聚力·时代答卷显担当——新征程上工伤保险的价值与挑战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XX市XX保险公司工商保险党支部开放式党课讲稿(精品)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4180.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