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和乡村振兴催生了数量众多的安置小区。这类社区作为城乡二元结构转型与社会结构重塑的集中体现,其治理状况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深刻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与基层政权的巩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并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亦强调,要着力打造宜居环境,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近年来,XX省、XX市及XX区相继出台系列文件,如《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及《关于加强城市住宅小区协同治理的意见》等对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特别是针对“村改居”社区和安置小区的管理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在这一宏观背景和政策导向下,XX镇党委、政府聚焦辖区内安置小区治理的痛点与难点,开展了本次专题调研。本次调研旨在全面、深入地掌握安置小区群众的现实需求,系统分析当前治理体系中存在的短板,并以需求为导向,探索构建党建引领下多方协同、精准高效的治理新模式,为破解安置小区治理难题、推动社区长效善治提供实践依据与路径参考。
一、基本情况与存在问题
XX镇下辖多个大型安置小区,总计安置居民超过XX万人。这些小区普遍呈现出“三个混合”的特征:一是居民构成的混合,既有原本地缘、亲缘关系紧密的“熟人社会”村民,也有来自不同区域的拆迁户,形成了“半熟人社会”;二是居住形态的混合,居民从独门独院的村居生活转向高层楼宇的集体生活,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面临巨大转变;三是管理模式的混合,部分小区仍存在村委会与社区居委会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的现象,导致政策执行与服务供给出现偏差。
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专题座谈会,我们系统梳理出当前安置小区群众的需求清单,共涵盖11个大类31项具体内容。这充分反映了群众需求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层次性。
1.物业与住房类(3项):房屋质量问题的常态化维修渠道;明晰的物业费收支公示与服务标准;电梯等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与维保。
2.基础设施类(3项):小区内部道路及公共照明设施的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管网的稳定与安全保障;增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及非机动车智能充电棚。
3.环境卫生类(3项):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优化与清运及时性;小区绿化带的专业养护与补植;楼道、公共空间乱堆乱放问题的常态化整治。
4.公共安全类(3项):消防通道被占用的有效治理与应急演练;小区监控摄像头的全覆盖与高清化升级;提升安保人员巡逻频次与夜间值守力度。
5.交通出行类(2项):优化小区停车位规划,缓解停车难问题;协调增加或调整通往市区的公交线路班次。
6.社区服务类(3项):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简化办事流程;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专业服务;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代办、陪同等志愿服务。
7.就业与民生类(2项):发布附近企业招工信息,提供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引入或规范社区“微菜场”、平价商店等生活配套。
8.养老与健康类(3项):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或长者食堂,解决老年人就餐难题;定期组织健康义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增设适合老年人的户外康体健身器材。
9.教育与托育类(3项):提供课后“四点半课堂”或假期托管服务;开辟儿童专属活动空间与安全游乐设施;组织家庭教育讲座与亲子活动。
10.文体活动类(3项):修缮或新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场地;利用公共空间打造邻里中心、书画室、棋牌室等活动阵地;组织传统节日庆典、趣味运动会等社区文化活动。
11.治理与参与类(3项):建立畅通的意见建议反馈渠道;推动业主委员会的规范选举与运作;希望更多地参与到小区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中。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关于XX区XX镇安置小区群众需求与治理提升路径的调研报告(精品)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4239.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