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突出重大问题、关键问题,集中解决最关键、最迫切的问题,聚焦卡点堵点、痛点难点、焦点热点问题,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
1.突出问题导向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求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问题导向就是实践导向。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问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问题既是认识产生的逻辑起点,也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谈论的“问题”,意指普遍存在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矛盾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古已有之。不仅如此,中国人还注重从矛盾和问题中寻求创新和变革,所谓“阴阳推移”“革故鼎新”,讲的就是矛盾转化和变革创新之意。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揭示事物问题本质和内在规定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以问题倒逼而推动事物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否坚持问题导向至关重要。
问题意识指的是认识主体能不断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从思想上做好前提准备的思维方式。虽然作为事物矛盾表现形式的问题普遍存在,但并非人人都具有问题意识。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建构的思想层面来说,只有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具有深邃敏锐的眼光和明察秋毫的能力,才能形成问题意识,认识到问题的普遍存在,进而沿着解决问题的方向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条件,去看出客观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地位以及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要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问题是改革的起点、创新的突破口。改革的基本含义就是改变、破除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以适应新的客观情况。回顾中国的改革历程,问题导向始终贯穿其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突出问题导向,明确提出,“改革举措要有鲜明指向性,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改革味要浓、成色要足”,“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问题出发,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问题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环节,立足调查研究,向实践要答案,问人民求智慧,是中国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基本逻辑。
2.强化问题意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突出问题导向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4506.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