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志,各位专家,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相聚于此,意义非凡。时值金秋十月,举世瞩目的2025年全球妇女峰会正在XX隆重召开,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妇女发展与家庭幸福的宏大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XX市妇联组织召开这次家庭友好城市建设专题座谈会,正当其时,恰逢其势。这既是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再动员、再部署,也是我们凝聚各方智慧,将“家庭友好”这一时代课题从理念构想推向实践深化的关键一步。
刚才,XX同志介绍了自2025年我市首倡家庭友好城市建设以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XX大学的XX教授、XX师范大学的XX教授、XX师范学院的XX副教授,分别从城市规划、家庭建设、资源整合等维度,为我们带来了极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专业分享,让我们深受启发。在随后的交流环节,来自市妇联机关、各区县(市)妇联、高校和社会组织的代表们,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就政策落地、资源均衡、新型家庭需求等关键问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大家的热情参与和深入思考,充分体现了我们对这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此,我代表市妇联,向各位的到来和精彩发言,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结合大家的研讨,我谈三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勉。
一、深化思想突围,凝聚“家庭友好”的时代共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家庭友好城市,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建”的认识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福祉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其内在逻辑和时代价值。
第一,建设家庭友好城市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城市的繁荣,归根结底是人的繁荣;城市的活力,根本源泉在于每一个家庭的活力。在当前城市竞争从“硬实力”比拼转向“软实力”较量的时代,一个城市对家庭的友好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对人才的吸引力、对消费的带动力和对未来的竞争力。当一个城市能够有效缓解家庭在养育、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时,它就能更好地留住高素质人才,我市实施的人才新政已惠及超千个家庭便是一个力证。当一个城市拥有完善的家庭服务体系和消费场景时,它就能激发“一老一小”经济的巨大潜力,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家庭友好绝非一项单纯的民生工程,更是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战略投资。
第二,建设家庭友好城市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转型,家庭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在发生显著变化。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工作生活平衡困难等,成为摆在每个家庭、每个城市面前的现实挑战。应对这些挑战,不能依靠零敲碎打的“补丁式”政策,而必须进行系统性的制度重构。家庭友好城市建设,正是这样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它强调的不是单一政策的叠加,而是要重构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社会支持网络,将过去分散在民政、教育、卫健、人社等不同部门的职能进行高效整合,形成“1+1>2”的协同效应。通过探索“时间银行”的互助养老模式、构建“15分钟托育服务圈”等创新实践,我们将有效增强社会韧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建设家庭友好城市是回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举措。“国之本在家”。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终要落脚于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一座冷冰冰的钢筋水泥丛林,即便GDP再高,也难以让人产生真正的归属感。而一座充满温情的家庭友好城市,则能让“诗和远方”融入“柴米油盐”。它意味着年轻的父母不必为找不到一个干净、私密的母婴室而焦虑,意味着双职工家庭能够在家门口找到普惠优质的托育服务,意味着残障人士可以借助无障碍设施顺畅出行、融入社会,意味着老年人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颐养天年。这正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是将宏大的城市发展蓝图,转化为千家万户触手可及的幸福实景。
因此,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和相关单位,必须从思想上率先“突围”,将家庭友好城市建设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思想的高度统一,引领行动的坚定有力。
二、聚焦行动突围,夯实“家庭友好”的坚实基础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在XX市妇联家庭友好城市建设专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5027.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