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市背街小巷改造提升交流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总结前期工作成效,交流典型经验做法,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系统部署。上午,大家一同实地观摩了XX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改造点位,看到了新变化,感受到了新气象,相信都深受启发。希望通过今天的会议,能够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干劲,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持续深化拓展背街小巷改造提升这项事关民生福祉与城市未来的重要工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夯实根基、积蓄动能。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不足,在回顾总结中坚定深化改造的信心与决心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城市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将其视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承载人民幸福生活的主园地,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谋划并纵深推进了总投资超千亿元的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城市的功能品质、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均实现了显著跃升。
作为城市更新的精细化延伸和具体化实践,背街小巷的改造提升工作,更是这场城市建设攻坚战中的关键一役。背街小巷,看似“背”与“小”,实则通联着千家万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是城市功能与形象的“里子”。其品质直接决定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对此,全市上下,特别是XX区作为主战场,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已高质量完成了271条背街小巷的综合整治任务。这些成绩,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发展理念与实践模式的深刻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治理理念上实现了新突破。告别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敲碎打式修补,转向了系统化、集成化的综合治理。在改造中,不再是简单的路面硬化、墙面粉刷,而是将地下管网、空中缆线、公共设施、环境绿化、安全消防等要素进行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实施,实现了从“平面改造”到“立体整治”的跨越,城市治理的系统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二是在规划策划上展现了新水准。坚持谋定而后动,强化了谋划、策划、规划“三划”的前置引领作用。每一条街巷的改造,都注重前期深入调研,充分听取民意,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注重专业设计团队的引入,确保了方案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注重因地制宜,做到了“一街一策、一巷一景”,避免了“千街一面”的同质化弊病。
三是在基础设施上得到了新改善。一大批长期困扰居民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多年失修的坑洼路面变得平坦整洁,杂乱无章的“空中蜘蛛网”实现了规整入地,堵塞不畅的排水系统得到彻底疏通,昏暗的巷道安装了明亮节能的路灯。这些基础性、功能性的补短板工程,极大改善了居民的出行条件和居住环境。
四是在城市品质上实现了新提升。通过改造,许多原本脏乱差的背街小巷,转变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一些微景观、口袋公园的打造,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休憩交往的场所;一些闲置空间的活化利用,拓展了社区服务功能。城市的美誉度和宜居性在这些细微之处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五是在特色风貌上呈现了新亮点。深入挖掘街巷背后的历史文脉与地方记忆,将本地最具代表性、最有传播力和认同感的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改造设计之中。无论是XX巷的古朴典雅,还是XX绿道的生态野趣,都充分彰显了城市的独特气质与文化底蕴,打造了一批承载城市记忆、留住百姓乡愁的精品街巷。
六是在治理效能上获得了新加强。改造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基层治理能力的检验与提升。通过引入全科网格、数字赋能等现代化治理手段,推动形成了政府、社区、居民、商户等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改造后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步建立,确保了改造成果能够长久保持、持续发挥效益。
七是在市场意识上激发了新活力。在改造过程中,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国有资本、集体资金参与进来。通过业态的适度导入和商业氛围的营造,一些街巷不仅改善了环境,还带动了周边经济,促进了群众就业增收,实现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在XX市背街小巷改造提升交流推进会上的讲话(精品)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5035.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