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九段:机关写手的成长路线图

2022-12-08 16:32:22 129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三级九段:机关写手的成长路线图

中国人有个喜好,就是把什么都分出个三六九等。比如,古时候把官职大小分为九个品阶,把书法家分为三品九等(南朝时期的书法评论家庾肩吾著有《书品》一书,把历代书法家分为高、中、低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共九等),就连围棋的棋手,也有入神、坐照、具体、通幽、用智、小巧、斗力、若愚、守拙等九个品级(北宋·张擬《棋经十三篇·品格篇》)。

品级是差别是台阶,是目标是动力。这样一些范畴的建立,有效促进了人的发展、艺术创作和竞技水平的提高。

几年前,我在网上看见过一篇短,题为《一个写手的十品心得》,作者像给棋手定段位一样,把写手划分成十个品级,由低到高依次是入格明理得巧入气传神大力空灵至厚大愚无形。除了第十品因此境渺渺,入之者茫然,没有作说明,其余的一一画了像。我觉得,尽管有的地方画得不够准、不够细,失于模糊或过于玄乎,特别是全只有5字,其中还有不少戏谑调侃之笔,受篇幅所限,有些意思没有表达到位,但大部分内容还是颇有道理的。

受这篇章启发,我觉得,划出学习写作的阶段,区分写作水平的高低,对习为者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努力方向很有帮助。从便于把握考虑,我借鉴古代评论书法家时的分类方法,把写手的成长路径分为三级九段三级,指三个大的层级,代表着质的飞跃;九段,指九个具体阶段,代表着量的变化。按照这样的路线图去走,就像爬楼梯一样,每走过若干级台阶,就能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第一级:入门

对机关稿写作来说,入门是基础层级,打牢基础非常重要,正所谓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北宋·苏辙《新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入门级写手的共性特征,可以概括为成法在胸,逐迹守象。成法,就是前人创造的方法,是入门时需要重点学习掌握的内容。逐迹,就是追寻前人的足迹,向老笔头”“大笔杆学习。守象,就是谨守规矩、囿于形式。在这个阶段,写章常常拘泥于行规则、法度乃至套路,写出来的章匠气重、灵气少,模仿、雕琢的痕迹比较明显。

写手入门,往往从模仿入手。模仿,就是有样学样,照着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这是人们学习技能最为简单实用的方法,也是学习写作往往需要经历的初始阶段。当然,模仿也是有区别、分高下的——可以按仿的程度,分为低仿、中仿、高仿;按仿的要,分为形仿”“意仿”“神仿;按仿的方法,分为影写(类似于学书法的描红,照着范写,拿着模子套)矩式(就是照虎画猫、依葫芦画瓢)师法(就是学习和使用他人的方法),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模仿不是抄袭。无论是简单复制、直接克隆,还是东拼西凑、改头换面,这类抄袭行为都是十分可耻的,这种作者和章,无品无级。

在我看来,入门,最基本的标志是入格和入体。入格,主要是准确把握行规制这个,也可以把符合风格、格式方面的要求包括在内。在机关单位,是经常听到用到的口头语,在办办会和接待服务的时候使用,已成为级别、标准和规制的代名词。无论对上还是对下行,都有个的问题。该以单位名义上报或下发的,用了办室的名义,或者该用请示这个种的,用了,这就把弄低了;反之,就意味着逾制”“超标。入体,就是所写稿的体例体式符合行规范。写作,定体则无,大体则须有(金·王若虚《辩》)。各类的体式虽然没有严格统一的规定,但在业内共识度还是比较高的,很地方和单位都汇编有常用样式,供干部参照使用。

新手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对党政机关的行规则、办程序等有了比较全面清晰的了解,对常用的体例格式、写作方法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体会,基本能按要求完成日常稿的起草任务,做到格式规范、言之有物、紧扣主题、结构完整、条理清晰、从字顺,没有明显错误,这就算是入门了。

初段写手:中矩

所谓中矩,取自中规中矩一词,就是起草的稿合乎拟制的规则规矩,以不出搞错种、体例不当、越级行等低级错误为标准。

处在这一段位的人,《写作大全》《党政机关格式》等工具书往往是案头必备、经常翻阅。写起章来谨小慎、循规蹈矩,生怕出格”“逾矩”“犯规。写出来的东西尽管有模有样,但往往比较生硬、呆板。

二段写手:明理

实际工作中,有不少初入机关的同志,写的稿被人说是学生味太浓”“学究气太重。所谓学生味,就是看问题浮于浅表,过于理想化,感性和激情有余,理性和经验不足,写章追求语言华丽、措辞漂亮,笔法偏重于描写、抒情,喜欢用极致词、说过头话。所谓学究气,就是写章理论色彩偏重,语言绉绉的,在考据说理上着墨,在生动性和操作性上有欠缺,甚至容易认死理而不思变通。这样写出来的章,即便理是通的,格式是对的,也常常过不了关,原因主要就在于不符合所写工作的事理。

是办之,也是处事之。所以,起草既要弄通写作的原理,又要明白谋事处事的事理,使这两理融会贯通,犹如打通人体的任督二脉。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章。(清·曹雪芹《红楼梦》)世事洞明、人情练达,都属于事理的范畴。

法从理出,理为大法。然而,写作的很原理、道理,书上根本找不到,靠的是用心体悟、师徒授受、口耳相传,甚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比如,政治性是的第一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写作的第一原则,怎样把讲政治具体而实在地落到中、字上,需要的不仅是政治智慧,还有政治经验。又如,一般”“原则上”“总体上,这样一些限制性状语能不能省、该不该;”“比较好”“很好”“非常好分别用于什么情况下,怎样不把话说满甚至说死;什么时候要力求精准,什么时候可以用点儿模糊语言;哪些话是必不可少的,哪些话又是可以省略的;哪些内容可以虚写,哪些又应当实写,怎样做到虚实结合……所有这些,看起来是理,实质上是事理。把写作的常情常理搞清楚、弄明白,不仅知其然,还能说出所以然,就进入了明理的阶段。

三段写手:得巧

章之巧,不在巧言,贵在巧思,妙在巧用。巧舌如簧、巧言令色、浮巧语、逞工炫巧,甚至投机取巧,都是不可取的。我们所追求的,应当发于内、形于外,不仅体现在对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灵活运用上,体现在命题立意、谋篇布局、取用典、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上,应是对所写工作精研深谋细思、求新求变求效的结果,是工作思路、做法的与呈现、表达方式之的有机结合、高度统一。

章之巧,有大巧小巧之分。大巧不工,大巧若拙,如自然生成;小巧玲珑,小巧别致,是匠心熔铸。大巧靠,小巧靠”——“由心生,在潜心领悟中增益;由知化,以学习积累为增途。

古人说: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战国·孟轲《孟子·尽心》)写作技巧,只有在写作的实践实战实训中才能掌握好。初入机关者,在稿工作逐步上手之后,一方面熟能生巧,另一方面出于提高写作水平、确保稿出新出彩的需要,往往会刻意在巧妙构思、活用技巧上下功夫。这样的生巧”“用巧”“求巧结合在一起,不仅能真正把学到的方法变成习得的技巧,还会日益深对的领悟,逐步由小巧走向大巧。如果所写的稿,每每有巧发奇中、不落俗套之笔,匠心独运、可圈可点之处,这就是得巧了。

第二级:入室

孔子曾开评论他的学生仲由: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意思是,仲由的学问已经不错,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升堂入室,这是个比喻。是正厅,是内室。先入门,次升堂,再入室,表示做学问由浅入深的几个阶段。入室,代表着得到了师父真传和业界认可,具备了较高造诣。

入妙来无过熟。(明·唐顺之《乙酉送两弟正之立之赴试》)入室级写手,套路逐步娴熟,笔法日益纯熟,章渐入佳境。其共性特征是妙法从心,不拘一格,在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上得心应手,写起章来不仅驾轻就熟、灵动变,还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既从工作中的门外汉业务通迈进,又在写作上由字匠笔杆子迈进。

四段写手:得气

古人说:者,气之所形(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南北朝·刘勰《心雕龙·体性第二十七》)气盛言宜(唐·韩愈《答李翊书》)。这里所说的,指的是贯穿在章中的一股生气,是作者精神气质的高度凝聚、人格境界的生动体现,志气、骨气、锐气、才气等都包含其中,气节、气势、气魄、气度等都品得出来,看不见却感受得到,与章风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得气,如同修炼内功者先要有气感,而后气沉丹田、逐步涵养,直至结气成丹,才算是内功小成。上到这个段位,章不仅自有风格,而且可以按照领导的风格去撰写讲话稿,当个合格的专职秘了。

得巧得气是写手的一大坎,就像由练拳脚转入练内功、由重招法转为重意境。跨过这道坎,写作水平一日千里,不可同日而语了。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三级九段:机关写手的成长路线图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414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