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好旅游发展保护与利用的时代之问

2024-08-19 07:03:52 129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回答好旅游发展保护与利用的时代之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发展旅游坚持以保护为前提,避免过度商业化,努力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也是绿色旅游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导向。

发展绿色旅游是适应旅游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面性跨越,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无论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还是以绿色能源战略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都在重塑大众旅游全面发展新阶段的国土空间格局,也奠定了绿色旅游的资源基础和未来走向。20世纪80年代的入境旅游享受了一波开放红利,21世纪前10年的国内旅游享受了一波人口红利,在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的今天,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资源的同时,也对现代旅游发展提出了保护与利用的时代之问。这是一道旅游业必须回答,而且要回答好的考题。

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以后,游客在行程中不再只是单纯追求我来了,我看了,我走了,而是更在意我爱护了、我反哺了、我贡献了。以负责任的方式出行、偏好含绿量更高的产品、愿意为绿色品牌支付溢价、乐于尝试新科技减少碳排放等,正在由过去的伦理倡导转化为游客的自觉行为。在全球气候挑战严峻、极端天气频现、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每年为全球市场贡献近65亿人次游客的大国,有责任也有义务以更加负责任的方式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旅行,推动旅游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让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成为旅游者的自觉行动。

发展绿色旅游需始终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文物要坚持最小干预,防止过度修缮、过度开发,不能因旅游开发造成拆除真古迹、建造仿古街、搬迁原居民的开发性破坏。对生态环境较好、承载能力较强的森林、草原、湖泊、湿地、沙漠等自然空间,应在保护的基础上,考虑适度有序开放,让保护成果更好造福人民群众。而对于方兴未艾的县域旅游和乡村旅游,应立足地域特色,保存乡土文化,完善配套设施,用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营造居民与游客主客共享、宜居宜游的休闲环境。

发展绿色旅游需要加强理论建设,更需要促进实践创新。任何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的积累和总结。我国幅员辽阔,从广袤的草原到巍峨的山脉,从奔腾的江河到宁静的湖泊,各地基于自身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迥异的人文环境,在绿色旅游发展之路上展开多元化的探索与尝试,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成为滋养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旅游理论生长的丰沃土壤。如青岛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海洋、海岛和海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积累了海岸线利用、海洋垃圾清理、游客承载力监测、市民与游客教育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例与经验;峨眉山在保护山岳地质和森林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了登山观光、森林康养、生态研学等旅游产品,建立了数字化生态监测体系和保护机制,并得到有效实施。作为两山理论提出地的余村,从一个以采矿为主、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村庄,发展成为美丽宜居、主客共享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构建了绿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实现路径。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回答好旅游发展保护与利用的时代之问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5971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