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鄞州区云龙镇云龙村为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文化不能缺场。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旅融合模式不但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能拓宽乡村产业发展渠道,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以宁波典型的城郊文化乡村鄞州区云龙镇云龙村为例,分析其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广大城郊乡村发展文旅产业提供借鉴。
一、云龙村文旅融合发展举措
云龙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多年来,该村在区、镇等各级党委领导下,完善文化设施,挖掘文化资源,提升产业能级,不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改善乡村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投入120万元用于景观农田打造、公共空间绿化、村庄河道疏通、多功能宣传窗建造等工程项目。对村庄道路进行“白改黑”优化提升,发动村民打造“美丽庭院”“美丽阳台”等微景观。通过拆旧建新,整合土地70余亩,其中20亩用于村庄文化配套设施建设。以北宋国相宗祠(云龙碶宗祠)为基础,建设文化礼堂,打造村庄文化地标。文化礼堂内设有村庄文化展陈、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和越剧艺术展厅等功能区块。建设清风长廊,为村民议事闲聊、吹风观景提供场所。修缮复原百年云龙学校,设立陈列馆、村史馆等,将宗祠、虹桥楼、百年老校三个民国风格的建筑连接成片,构成村文化群落。与企业合作,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资源“三权分置”,采用整租方式,通过“拆除一部分、修建一部分、绿化一部分”,将部分原生村落的农村用房改造成庭院式办公用房,将老旧厂房改造为创新活动展示中心,利用周边农田发展观光农业,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弘扬传统文化,打造节庆市集。结合传统节日,开展迎新祈福礼、儿童开蒙礼、重阳敬老礼、新兵壮行礼等活动,着力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在每年端午节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尝试将“夜龙舟”与夜集市相结合,集云龙美景、龙舟竞赛和夜间经济于一体。依托文化礼堂、云龙学校设立老年大学、青少年假日学校、村民学校、家长学校等教学点,开设书法班、戏剧班、摄影班等系列课程,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广大村民的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农村文化礼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文融合”,拍摄鄞州区首部“我在礼堂看共富”系列纪录片,在文化礼堂打造雅歌春韵越剧艺术传承基地。挖掘云龙村宋韵文化底蕴,围绕北宋国相宗祠,编写《北宋国相张知白传》一书,与鄞州区静爱越剧团共同创作越剧《清廉宰相》。
引入文旅业态,提升产业能级。引入宁波十方商业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化运作统一招商、统一管理,打造原创文化艺术旅游园区,助力乡村振兴。目前,现代化庭院式办公场地已吸引诸多文化、创意、美学类企业入驻,景观农田已初具雏形,成为网红打卡地。运用小红书、大众点评、今日头条等移动端网络交互平台推广具有乡村艺术气息的实体品牌,孵化了川里咖啡屋、龙舟拾捌碗等特色品牌餐饮。实施艺术家驻村模式,修缮后的云龙学校成为村庄开放性公共文化空间,吸引4位艺术大师入驻,打造陶艺、油画、工装设计等工作室。利用具有乡村特色的景观、美食、文化,吸引网络大咖采风打卡,借助互联网资源和自媒体平台,持续提高云龙村网络知名度。
二、云龙村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2155.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